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媛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延伸时并非是不着边际的开放,而是在教学阅读课本时,必须回归文本,并非是流于形式的讨论和泛化,或者是搭花架,或者是无限制的拓展,或者是歪曲文本、肢解文本。那么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应该做到哪些呢?
  
  一、回归文本要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1.整体把握课文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即朗读、默读、速读、浏览等,这里的读是按新课标要求应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它应该是融入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感觉、感受,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的“人文精粹的声音化”。通过读可以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情节,品味优美的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把握要根据文章体裁要求。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要淡化文体,但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事实证明:学生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就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确立不同文体的整体把握思路,对阅读教学起着指向和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读《白杨礼赞》,如果学生弄清了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掌握了它的抒情线索(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相关背景和如何铺陈描写,即由写白杨树生长环境到描写白杨树的形神美,最后水到渠成地赋予其象征意义,到最终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即由歌颂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而热情赞美了华北平原抗战军民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全篇运用象征手法,形散而神不散,从而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读这类文章的要领。又如在教学《巴东三峡》一文时,可让学生以导游者身份朗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游踪线索、时间及通过从整体上抓山、水的美及人文美的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把握全篇内容。
  
  二、回归文本需要落实对学生语感体味和培养
  
  新课标在阶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一篇课文不外乎由内容、语言、文体三个要素构成,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必须通过对语言的认读、品味,通过对文体的把握,从而理解内容,理解阅读教学中文体指向作用。但文体是外在的形式,语言才是内容整体,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没有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是无法解读文体的。因此回归文本的落实与否,实际上就是看教师是否认真指导学生关注揣摩,品味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和优美的修辞,是否对此作了必要的推敲、反复的诵读,是否作了必要的仿写与积累。例如教学《巴东山峡》时,教者仅仅关注浏览的时间、线索是不够的;这篇游记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山峻水险)和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宽厚的文化底蕴透出的语言文字美及人文美,而这些美又是通过引用大量的诗句、典故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的。通过抓住山峻、水险、云奇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其意蕴美展现了出来。教学时如果不通过对这些美的文字进行“去”(去掉)、“换”(换词)、比较、诵读、摘录、玩味、仿用等形式的反复体味,就无法咀嚼出其中的美来。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的呢?语感体味的能力是靠积累,而积累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诵,特别是充分融人情感的美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享受优美的意韵及作者的感情和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记于心,使文章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多方面地感悟教材、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美的力量。
  教《周庄水韵》时,让学生从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江浙水乡一带“小桥、流水、人家”、“相看两不厌”的古雅幽美的诗情画意,还让学生从反复美读中感悟到三次到周庄的不同画意美。第一次让学生聆听到了江南小雪后,重重叠叠流水声丝竹般地裹着万般柔情的美。特别是通过朗读最后一次到周庄的语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江南温暖的春夜,艄公似乎也跟随着船儿夜游进入了梦境一般,那张灯结彩的花船,那满天盛开的缤纷的礼花把学生也带到了似仙似幻的梦境中,美不胜收。学生从文段品读中把握了优美的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感受到了周庄的水韵,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净化。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从课本走向生活,又要回到文本教学,不能天马行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