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中学阶段,是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好时机。教育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可是,在一些学校教育中,虽然大部分中学生都能按照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待人以诚,言行一致,但在少数学生身上仍有一些不诚信行为,让我们有必要反思诚信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失信行为影响很坏,给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使学生的失信行为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作业抄袭,每次考试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严明考纪,但是作弊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一些被发现的学生还百般狡辩。部分中学生有说谎话现象,如家庭生活中,对父母说谎、隐瞒事实是普遍现象。以上所反映出的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也许有人根本不在意,也很少会将它和“诚信”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小事恰恰反映出“诚信”教育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分数高于一切的“应试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要求不高,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学生一直奉行“考分高就能通过独木桥”的观念,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学和品德教育分离。同时,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失衡,被迫采取一些不诚信的行为。
  其次是学校德育存在着一定的表面化和单向化。表面化是指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认识,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单向化是指道德教育往往是只针对学生,不针对教师及其他群体,某些教师忽视了对自身的道德教育,只是通过单纯命令、惩罚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用人格去感染,用心灵去交流,最后导致诚信与功利在现实社会中脱节。
  第三,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过度教育、过度保护、过度引导,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
  
  五、开展诚信教育的一些对策
  
  教育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教育就失去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如何营造讲诚信的氛围呢?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参照对象,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廉洁从教、干净干事”的良好师德师风。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工作作风、人格、品行、仪表、气质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的个人榜样,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学生普遍认为老师是讲诚信的,是可以信任的人。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些教育行为就可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
  2.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旺盛时期。他们独立性大大增强,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好胜心强,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大为增强,不易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有求新求变的特征。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掌握青少年身心方面的发展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创造教育氛围。教室的墙壁、黑板,校园的墙壁、花园等地方都是我们可以用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空间。教育者如果能创设一个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校园物质文化,就能构成一种美的氛围、美的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场”,会产生磁场般的吸引力。
  三是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四是营造有利于培养诚信品质的宽畅环境。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从中获得道德品质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肯定和自我精神享受。诚实就是忠诚老实。教师应该从允许学生讲真话开始,应该有真诚而宽容的态度,绝不能弄虚作假。
  诚信不只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美德,还应该是建功立业业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更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而诚信教育的关键是需要营造一个广阔的诚信环境,通过学校的辐射作用,去影响更广阔的人群,从而形成人人讲诚信的大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