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世勇 胡乔生
摘 要:实施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本文基于我校省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建立,分析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对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进行实践。就提高教师培训成效而提出措施。
关键词:高师院校;农村教师;教师培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关键是师资问题。为了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促进农村教师发展是首要任务。我国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五年一轮训的教师继续教育。以满足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师发展需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实施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主要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机构,不仅要重视基础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还要注重职后的培养。地方高师院校除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较为齐全先进外,主要在于它在当地有较为集中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可见地方师范院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7月赣南师范学院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以此提高赣南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促进赣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校教师培训基地自成立以来已接受多批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下面谈谈对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一、培训前的师资现状
赣南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是一个山区地级市,现有840多万人口,地域面积3.94万平方千米,下辖19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乡206个,共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721所,其中初中389所,小学4 332所。我们通过对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我校函授学习过程的访问、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调查、我校师范生在农村中学教育实习过程的沟通、市县中小学学科教学研讨会的交流等形式了解到,目前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状况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思想观念陈旧
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意识还较保守,加之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又少,信息闭塞,太多数人还不太愿意从事乡村教师,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竞争意识薄弱,改革、创新意识较差,接受新事物较慢,从而也就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往往一种方法沿袭了十几年,几十年,不思变革、创新。这是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仍就本着几年前,十几年前的教学观念,不参加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这将难以适应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难以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二)责任感不强
赣南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组织性,在某些学校中,没有明确的校规,对教师的管理不严,往往是等上了课后教师才姗姗走进教室,迟到早退的现象常有,还有一部分教师处在“半农半教”、“半商半教”状态。农村教师责任感不强,除农村教师自身原因外,政府对农村教育重视也不够,由于地方财政资源有限,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简陋,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高等教育改革后,农民子女上学“跳农门”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农村教育和教师的评价,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影响着农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激情,影响着农村教师自我完善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三)对新课程认识不够
赣南地区已于2004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2008年秋季也开始部分实施高中新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师生关系逐渐变得和谐,这些都是新课改的可喜成绩。但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认识理解还不到位,有的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就仅仅是换几套教材而已。他们对新课程认识不够和做得不到位的主要方面有:在教师角色转变方面,没有做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没有做到教师应成为新课程的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在课程目标上,只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的不够;在课程内容上,只注重教材上的内容传授,而对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联系得较少;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授一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程序启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模式很少用;在教学评价上,只关注学生最终的考试卷面成绩,而对过程性评价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很少采用。
(四)对师资培训不重视
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上以中青年为主。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对师资培训的认识有误解和偏差,认为师资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更耽误教学。”但师资培训往往与教师的晋级、晋升挂钩,所以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的直接动机自觉不自觉的定位在晋级、调资、升迁上来,功利倾向严重。而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行政任务,被动接受教师培训的成分较大。有的中小学领导也不重视,对教师培训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师培训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的要求。
二、培训的实施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农村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师德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真正培养一支农村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使其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能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使农村骨干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师德修养进一步提高。
2 掌握新课程标准以及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拓宽专业视野。特别是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技能,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能制作一般课件,能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得到增强。
4 强化科研意识,培养严谨治学的良好作风,掌握
教育科研和校本研修的方法,提高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中及校本研修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三)培训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培训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即由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考察、校本研修等三个模块组成。培训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
1 理论与技能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三个子模块组成,即师德模块、新课程模块、信息技术技能模块,所有模块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开展。师德模块旨在提高参训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师德修养水乎;新课程模块旨在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科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模块旨在提高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理论与技能模块采用集中学习15天的方式,一般以专题的形式开展。其师资构成以培训导师团为主,同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
2 实践与考察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微格教学训练和校外教育考察,时问为5天(训练与考察3天,另2天进行开题报告),就近考察和学习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及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开题报告主要是导师与学员共同就学员拟开展的校本研究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
3 校本研修模块
本模块包括选题、开题、校本研究、导师指导、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学会反思性地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该阶段主要由各导师负责做好跟踪指导工作,其方式包括面谈、函授、邮件、电话等,时间为期3个月左右。校本研修的选题必须是我省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的课题或者有关农村教育问题集中研究;开题是由培训导师团分学科小组负责对学员的选题进行论证;校本研究是学员在开题后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开展实证调查或实验研究;整个校本研修由学员在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研究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自主实施;论文撰写阶段,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反复研磨和修改论文,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与归纳;论文答辩由3―5名导师团成员组成答辩委员会分组对所有学员按照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与要求严格进行。
(四)培训模式
1 讲解一接受模式
讲解一接受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在单位时间内知识传授的容量大,有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用于培训主要是通过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权威做学术报告,借以更新骨干教师学员的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丰富教育信息,活跃学术氛围,充实专业理论。
2 指导一自学模式
指导一自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员为中心,通过学员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学员通过查阅资料、看书、讨论、练习,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如培训期间,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实验室资源,计算机机房,在培训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员带着一定的问题、任务去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3 问题一讨论模式
问题一讨论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员围绕一系列问题,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求得问题解决的一种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问题情境一讨论、交流一归纳、结论一整合应用。培训期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较多,如开展的学术沙龙、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科新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等课程,这种模式有利于学员相互了解各校新课程教学情况,相互学习交流,也培养学员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参观一调查模式
参观一调查模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组织学员走出课堂、调查实际教学现象和过程,以获取实际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外出观摩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考察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获取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回校后学员通过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上汇报课等形式促使知识内化、意义建构。
5 反思性教学模式
所谓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身之外的批判性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作为对象,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行为,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反思性教学模式就是发现问题一明确问题一分析判断一尝试解决一问题解决和教师的经验得到重建的循环往复过程。循环的起点是发现问题,问题在反思性教学中居于核心位置。培训期间我们引导学员能事事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培训课程内容及本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于一体,处处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就利于促使学员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对自己经验的重建。
6 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即是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学员自己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学员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到什么程度”要由学员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研究性学习模式一般有五个阶段:阶段一:确定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是学员自主提出的,当然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阶段二:制订计划,课题确定后,学员就应着手制订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阶段三:搜集资料,阶段四:总结整理,面对各种搜集到的资料,研究小组的各位成员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研究”。阶段五:交流评价,交流是观念、智慧的分享,是重要的阶段之一。培训过程中,本模式在校本研修中应用得较多,如课题研究过程的选题、开题、校本研究、导师指导、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学会反思性地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以上6种教学模式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照应的。可能在一门课程内容培训中用到上述多种教学模式,只要能达到培训目的就可以不拘形式地灵活运用。
三、培训后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培训后,我们通过与学员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到,学员普遍认为参加教师培训对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教育教学思想、师德师风、新课改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学科专业教学业务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多数学员也认为教师培训工作还有多方面待提高,如在教育理论具体指导中学教学实践方面不足,特别是结合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案例较少;教师培训过程中,更愿意多开设些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方面的课程,并突出本土化,这样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希望教师培训采用不拘一格的多种培训形式。
根据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为了办好基地教师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我们认为今后的教师培训工作还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一)强化教师培训意识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高师院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作为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机构,职后的教师培训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要把培训工作当做本职,踏实开展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是接受培训的学员要改变“教师培训是走过场,拿继续教育学分”等不正的思想观念。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教师培训意识,落实教师培训工作。
(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由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学科教研员、一线特级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队伍,为教师培训提供有力保障。能系统讲授先进教育理论知识,能更新拓展学科专业教学知识,能将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能在一线课堂示范中小学案例教学、能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等,在教育理念,学科知识、中小学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走在前面,让培训学员真正收到实效。
(三)培训课程实用化
在重视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的同时,加大学科教学实践性课程开设。如根据赣南地区的特色,开设有关红色教育、客家文化、赣南脐橙、赣南稀土矿产等课程资源,结合学员所处学校的实际情况,突出课程资源开发实用化。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
改变单一的讲授培训形式,采取指导一自学、问题一讨论、参观一调查、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主题说课、课题研究等多种培训方法,培训形式不拘一格。使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