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中小学辍学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时下,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超过国家规定的3%。社会和学校并没有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根据近三年来的调查研究,浅析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
  【关键词】中小学  辍学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7-01
  一、家庭原因
  1.直接因家庭困难导致辍学一些落后的偏远农村,耕地少,且土质贫瘠。农民一年下来种地卖粮的收入仅够糊口饭吃,再无其他收入,生活十分困难,根本无余钱供子女读书,所以孩子上学只能成为梦想,只能“望校兴叹”。2.一些家长“小农意识”作祟时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他们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外出打工挣很多钱,他们就眼红;看见别人家孩子过早辍学去学修车、学理发、学技术,有的学成回来开店收入可观,他们心里就憋着一股气,暗地里较劲。于是思想动摇,也产生了让自己孩子辍学的念头。很多学习很好,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家长的意愿下,被迫离开学校,在家帮忙种地和外出打工。3.“重男轻女”的风气影响当前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可以说国泰民安,风清气正,社会形势一片大好。可一些农村“重男轻女”现象依然严重。有的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因此多生了好几个女孩,这样由于人口多,耕地少,造成这些家庭生活上的拮据。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一些家长不让女孩子上学读书,让其过早的出去打工,甚至过早的嫁人,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男孩子,这样就致使很多女孩子辍学。
  二、社会原因
  1.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随着社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很多人的教育观、人才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也导致用人制度发生变革。大约有10%左右的家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他们的骨子里坚定的认为上学没用,即便考上大学也不包分配,还得自己找工作。再说现在已经没有“铁饭碗”了,就是国家正式职工,还有下岗的风险。正是在这种“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索性就不让孩子上学了,觉得这样不仅省下了一大笔上学的费用,孩子还能早点走上社会,为家里挣一部分钱,也可以早点嫁人或早点娶妻生子,何乐而不为呢?2.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很多在校的中小学生,本来就对上学不感兴趣,思想意志不坚定。这时如果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就极容易产生辍学念头。主要表现为过分的追求时髦、追求享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脑子里都是虚幻的东西,于是厌学,进而辍学。3.社会职能部门没有尽到“依法治教”的责任。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被真正的利用。《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可是有些农村辍学现象严重,政府职能部门却视而不见,更没有启动法律机制,致使法律的条条框框只能以一种形式存在,静静的挂在墙上。
  三、学校原因
  1.学校对“差生”的关怀不够。很多学困生,他们的文化底子薄,对学习一点也不感兴趣。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校园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受罪。这时,学校就应该适时为他们恰到好处的送去关心,要对他们一视同仁,要正确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呵护,给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因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爱”。师爱的力量,足以能够融化世界上最坚硬的冰山。如果此时,学校及老师对“差生”不理不问,认为他们可有可无,那么,让他们在一个缺少爱,在一个他们毫不喜欢、毫无兴趣的地方读他们不感兴趣的书,结果你就知道了,他们很难将学习进行下去。2.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步调一致:“保尖子,保升学率”。于是课堂总被老师和优等生垄断。教师讲课的速度很快,这种快节奏,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能跟得上,而对于中下等生跟不跟得上,听不听得懂,作业做得对不对,老师根本就不关心。学生作业一旦做错了,就惩罚重做多做,或干脆批评一顿了事。老师提问,只在学习好成绩好的学生中循环,根本没有“差生”的事。就是偶尔提问一下“差生”,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就会对其劈头盖脸的来一顿冷嘲热讽。这么做无形中又给他们的学习泼了一盆冷水,这些学生在班级始终处于被冷落的境地,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他们在教室里坐着,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听课如鸭子听雷,根本听不进去。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这些学生辍学也是早晚的事。
  综上所述,即为我对农村中小学辍学原因的分析,认识难免肤浅,权做抛砖引玉吧。
  作者简介:
  张立丽(1977.9.25-),女,漢族,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吉林省榆树市黑林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