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校企合作不同层面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冬生

  摘 要:针对高职学院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在政府、企业、高职学院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阐述了其内在的根源。并从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三个层面;问题;根源
  
  一、概述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应用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合作开发与研究实际技术问题为辅助,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校论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必要共同努力,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三个层面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合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政府没有建立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许多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而企业没有品尝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甜头,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其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
  2.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些高职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同时高职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很难到企业学习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及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尚未实质性运作,还没有找到合作“多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高职处于“一厢情愿”的处境,这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
  高职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学生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与高级技工教育相比,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动手的时间较少。因而企业愿意从本科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中选用技术人员和一线的操作工人。
  (二)根源
  这些问题和不足,分析其根源,主要可以归纳为政府、企业、高职三个层面:
  1.政府层面
  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全适合于校企合作的发展。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缺乏行业对高职教育的有效指导。高职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企业层面
  企业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由于企业参与企校合作的投入既不能列入成,本又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成本核算抑制着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而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由此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高职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社会、全行业的甚至可能面向企业自身的竞争对手,人才竞争又抑制着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干脆不想参与校企合作,或参与了校企合作但不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
  3.高职层面
  第一,高职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高职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路不开阔。有的高职把开展校企合作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第三,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目前虽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由于企业技术人员没有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很少参与,所以其作用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一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机构形同虚设。
  
  三、对策
  
  (一)政府层面
  尽快出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目前企业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没有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质性运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推动校企合作向着“多赢”的深层次开展。
  (二)企业层面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企业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的战略意义,要意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充分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
  企业主动参与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在校企合作中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
  (三)高职层面
  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理顺校企合作机制
  1.实现校企双方、校企与学生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既保证企业能够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中,也使学校能够灵活地根据企业变化,改革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等,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推行适应校企合作职教模式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
  2.建立并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紧密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各自的办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共动,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成立相应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人员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改革。要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课堂与实验、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在“教、学、做”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转化为“职业人”。将院校特色、专业特色与企业文化、企业特色一体化,使校企之间的教学与培训大纲一体化,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3.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为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二是重视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在生产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已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除此之外,积极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是很好的补充。
  总的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还处于探索中,如何增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保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职学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守义.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4).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