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加深,目前发展出多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包括订单式、工学结合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但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动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结合国外先进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对校企合作提出发展建议,如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构建网络服务平台等。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6-011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4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的育人作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纲要”不仅明确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还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完善提出切实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发展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动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 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公布人才培养订单,学校按企业订单规格进行招生培养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2]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2 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3]这是一种“学习—工作—再学习”培养模式,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这种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工作中必须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实习期间又可以学习实地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对比企业和学校在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
  1.3 “2+1”模式
  “2+1”模式指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再用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并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4]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产学紧密结合,可以使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对于学生和企业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让学生直接掌握“吃饭”的技能,促进学生就业。
  1.4 校企互动模式
  校企互动模式是院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原料,双方共同提供资金和师资力量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院校和企业都是培养主体,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可以提高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都获利。
  1.5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教育模式。[5]该模式主要适应于综合型、研究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根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需求与面临的困境制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再将最新的研究创新成果反馈给企业,用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 国外著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2.1 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其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政府搭台,学校、企业、学生和行业协会四角唱戏”。[6]其中双元主要包括学校和企业的两种培训机构,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两种身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两种内容,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的两类教师等。在双元制模式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顺利推进。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理论课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 知识面广, 深浅适度, 综合性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教育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或“实践—理论—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 指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的形似“三明治”的课程设置模式。[7]三明治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支撑,高等院校为依托,深度协调政府、学校和行业协会的教育模式。在三明治模式中,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完善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通过财政投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行会方面主要通过市场预测、信息反馈帮助学校制定职业教育的课程設置,并参与到职业教师的选拔;职业学校会满足企业内部职员的及时培训, 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
  3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现阶段,校企合作大多还停留在政策文件阶段,距离校企合作的全面推广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即各方的利益未能协调。首先,政府和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们更加追求社会效益、教学与科研成果;然而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利润最大化是其一切行为和决策的目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收益和成本。如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未能收获预想的效益或者“入不敷出”,企业就没有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因此有效协同三大主体利益间的平衡,对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3.2 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但推进校企合作法制化进程还较慢。目前,关于校企合作指导性、总领性、建议性的文件和政策已有很多,但是具体到细节的规章制度和可操作性政策却较少。例如缺少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责任与义务的强硬性文件制度,缺少权益保护、监督评价和奖励激励性的法律制度等。因地制宜地发展职业教育,各个地区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制定各自更加详细的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和行业性政策,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
  3.3 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
  政府未能明确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未能有效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未能建立起规范的校企合作指导准则和机制,致使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监督,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相对落后,在政府层面,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组织机构,校企合作处于“散养”状态;在管理层面,学校和企业缺少有效的联络机制和责任机制,往往出了问题相互推卸责任。因此,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缺乏先進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发展正在不断更新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颠覆了传统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使生产要素整合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8]众所周知,21世纪信息最重要,但是现阶段的校企合作缺乏先进的信息服务平台,这导致了学校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校企合作搜寻成本高、资源集聚差、合作效率低下。职业学校不能看清市场的需求,企业也无法招到自己需求的人才,这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乃至职业教育的发展。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建议
  4.1 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政策保障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根据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政策,明确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校企合作的运营管理机制等。第二,健全政策制度。一是建立交易成本及补偿机制,保护好企业参与的积极性。[9]二是制定鼓励激励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三是建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定期进行校企教师互聘,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嘉奖。
  4.2 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资源管理优势,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指导校企合作有序进行;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构,与学校与企业配合,明确管理中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改革、教职选拔等政策。第二,高校明确主体地位。高校应积极与企业接洽,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与方向,并适时对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适当放宽管理权限,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管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摸索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要参与到招生就业,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建设当中,积极与学校进行教职互聘,提供一些在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教学任务。
  4.3 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信息的缺失与不对称已成为制约校企合作快速发展的技术性障碍。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面对校企双方信息的缺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市场的供需对接作用,由政府牵头,各行各业和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建立一个及时汇聚企业和高校的人才供需、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的网络平台。并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平台进行运营管理,开展工程人才需求预测,向校企主体提供精准化的实践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科学调配校企资源,彻底解决校企双方的信息瓶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马程,郭有强,姚保峰.应用型地方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21).
  [3]周敏,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03).
  [4]林惠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5]宋妮.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论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4(1).
  [6]朱秀民.德国综合性大学“双元制”模式与我国“卓越计划”模式实施机制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
  [7]陈鹏磊,李郡.英国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经验借鉴——基于“三明治”教育模式与现代学徒制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5(07):84-87.
  [8]赵旖旎,买琳燕,刘科江.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14):45-51.
  [9]奚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及补偿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43-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29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