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与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本文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存在原因,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改进方法,结合我院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过程,给出了一些校企合作建议,希望能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分析;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市场的自由化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富有竞争性,很多国家出现了“无就业经济增长”现象。中国经济发展也深陷其中:一方面,农村和城市失业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技工荒”现象。究其缘由是各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现状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基于现存状况,各国都在试图寻找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方式和方法。于是,始于13 世纪前后的传统“学徒制”(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是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开始和现有职业教育制度结合,并且在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下,形成了产教结合的培训新方式-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以及英国现在推行的“青年训练计划”等,都属于现代学徒制的范畴。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 年,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與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2015年7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以企业为主导开展的学徒制进行了安排。8月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二、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实施现状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归根到底是一个校企合作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诸多专业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科学规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特别是在企业与学校亟须创新推动的教育背景之下,体制机制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困扰。
  学者韩秋黎指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缺失在于学校本位教育观影响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1],谭界忠认为政府部门经费投入不足与激励政策不到位难以调动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合作动力[2],刘春生从受训者的流动性和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分析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原因[3]。梳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遴选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试点。但是,目前还缺少一整套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规则、标准,国家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位,政府部门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没有具体的激励政策,没有赋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导致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2)行业协会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中没有起到协调作用,部分行业协会参与学校教育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不仅对行业自身的发展有利,更是一项长期投资[5]。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一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政府与教育部门的职责,强调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是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涵的无限扩大,远远超出了现阶段企业可以承受的能力。这种态度,显然难以使企业产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同时,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无法得到明显的实际利益。
  4)职业院校服务能力欠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反而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麻烦,导致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改进措施
  当前,虽然在现代学徒制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表或单独发表多项配套文件,如《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5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2015年)等,都对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具体要求[6]。一些地方政府也在201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后,陆续召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结合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家精神。
  当前,要加快现代学徒制建设,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1)在政府层面,应该加快立法,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法律规定,明确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学徒制合作的双主体,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出台一套规范性文件,指引地方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改革。
  2)在行业层面,行业协会是每个行业领域的绝对权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参与校企合作,能够帮助职业教育院校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适合行业的工作人才,带动行业长期繁荣。
  3)在企业层面,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在于企业无法得到明显的实际利益,其缘由在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达到企业岗位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瞄准产业典型岗位、开展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标准,以学徒制改革构建生产性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把学生实习、教师科研、企业新产品开发、企业产品试生产统一融入实训基地,实现基地与车间、科研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为企业培养关键岗位人才。   4)在学校层面,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实施学徒制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四、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建设措施
  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省经信委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部分措施如下:
  1)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落实“埃斯顿机器人学院”体制机制建设
  在省经信委指导下,按照共建、共享、共管、共担原则与南京埃斯顿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了埃斯顿机器人学院,确立了双主体办学思路,成立了埃斯顿机器人学院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设秘书处,挂靠南信院机电学院。理事会是专业群建设的决策机构,对专业群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督促、检查和监督建设进展,按照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对结果进行评估,统筹调配建设资源,指导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
  2)以学徒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大师领衔、专兼结合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专业聘请合作企业总经理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公司派工程师人常驻南信院办公,联合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工作。目前,埃斯顿机器人学院校企混编的团队有18人,其中企业员工5人,校内教师13人。
  3)校企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在现有江苏省先进制造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以校企混合所有制、公司化运营、技术服务与职业教育双功能、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特色的开放、共享型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集机器人应用示范、销售、售后服务、培训与技能鉴定、系统集成功能于一体。
  4)开展“工学交替、校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开展“工学交替、校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厂中校”,实施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实训平台,共同开展教学。
  5)成立机器人培训学院,合作开展社会培训
  校企合作双方成立了培训学院,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和资源,开展客户培训、师资培训、社会培训。
  校企合作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在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公共实训平台,开发校企合作教材,通过实施学徒制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学生技能水平,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不断提升国家科技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界忠,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7(15):17-19.
  [2]韩秋黎,我国职业教育中企业主体缺失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8):60-62.
  [3]刘春生,张宇,柴彦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激励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29-31.
  [4]伍百军,郭盛晖. 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3):1-6.
  [5]多淑杰,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5-10.
  [6]孟凡华郭丹,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推动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4(38):29-36.
  2017年江蘇省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工科”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编号:2017JSJG378);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十三五”课题(16YB139);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6年度课题(2016-R-48207);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数控专业课程“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研究(ZS20170201)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对象(2018-4)。
  作者简介:赵海峰,1981-12,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