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关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莉
摘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而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相对缓慢,致使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从而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严重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民受教育水平;对策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李莉(1970―),女,汉族,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1.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速、流量等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农产品的仓储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运行,畜禽棚舍的饲养环境的测控实行自控或遥控等,这种先进基础设施对其使用者与操作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使这些设施发挥出最大效用。也只有这些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农业装备的信息化,才能有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内容,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是指: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如农作物种植之前,用信息技术采集有关种子与土壤的相关信息与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种子与土壤是否匹配以及匹配的程度,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等等。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这都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而这种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因此,为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加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农民通过教育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
3.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流通过程的信息化。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产品流通过程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农产品更是如此。为加快农产品流通,这就要求农民有一定利用网络的能力,通过进入乡、县、省、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并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在农业信息化条件下,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扩大流通范围,农民应该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农民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且应有相应的获取、分析、判断、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让农民要具备这种意识与信息能力,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得到较好的教育培训。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没有一流的农民,就不会有一流的农业,农民受教育水平极大地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受教育状况分析
1.农民文化素质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其最根本的是文化素质低下。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直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许多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有关书籍,文化水平低,相应地理解力就差,他们对于来自广播、电视的信息经常不能及时捕捉,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国内外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有被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强大生产力。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中愚昧无知的“科技盲”已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种素质下,有70%的现有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并且还时常发生“机害、药害、肥害”,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利用率,甚至带来负效应。
3.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农民长期生活在所需信息少的环境里,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由上可看出,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和运用知识、科技的能力,将直接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
三、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对策
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农民是农业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主体,因此,农民的信息意识状况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为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次,大力宣传市场经济以及WTO的有关知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竞争意识,克服小富即安、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思想,确立全局观、全球观、人才观等,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改革义务教育体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长远看,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必须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首先,要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负责,部门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把九年义务教育延长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即对整个基础教育(小学至高中)实行义务教育。第三,要改革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义务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变主要由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负责筹措供给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由中央财政统筹供应义务教育经费,要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投资范围。第四,要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对义务教育经费实行由各级义务教育部门实行封闭运行,以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挤占和挪用。
3.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把职业技术教育看作是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赞为“富国强民的基本条件”,是“它拯救了战后的日本”。抓好职业教育,应做到:(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坚持特色立校、品牌取胜,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2)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尤其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如绿色环保肥、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的使用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接近和相互渗透,一方面是普通教育职业化,即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学校里加强职业教育,但这种职业教育不是以往那种按工种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加强职业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普通化,即职业教育从狭窄的、过于专业化的职业预备教育转变为广泛的、基础的、能够灵活运用的职业教育。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工程,为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把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首先应培训他们如何上网,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使其有意识地去利用农业信息网络为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5.制定有关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美、日及欧盟各国都非常重视农民教育的立法,除为基础教育立法外,也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拉动农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在中国,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教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民教育培训在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之类的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淑芳,陈太安.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3)35―37.
〔2〕曹保印.直击中国教育底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5―344.
〔3〕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8―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