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困境以及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红江
摘要: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学生的国际流动、跨国合作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将使我国高校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但高校教育国际化又是当前的必然要求,因此,相应地提出部分对策与建议就具有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国际化;学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高校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校教育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高校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等。
而在当下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己经无法躲避国际化浪潮的冲击,现代高校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满足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社会需要,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将人才培养的过程纳入到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之中,让大学生直接参与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使大学生具有能够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拥有国际化视野,主动关注世界问题,了解不同文化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己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对外国际交流活动,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国际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参加对外国际交流认识上的不足
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意愿直接决定着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能否顺利开展,而学生的参与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国际交流活动的认识。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学生对于活动开展的认识也尚未成熟。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语言。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进行对外交流能够迅速地学会或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事实上,大学生国际交流的目的远远不只局限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操练的环境,而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不一定非要依靠这种途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感知,以及通过对交流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理念与处事原则、解决方法的体验与思考,远比语言锻炼要重要。
(二)国际交流活动计划难以制定且项目较少,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由于国际交流各种项目的执行时间不一致,而且同一个项目第二年是否能够如期执行也并不能预知,再加上所有项目的组织单位、联系人又不完全相同,因而学校管理部门难以对第一年的交流项目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宣传,造成各种交流项目缺少一个统一的宣传与信息发布渠道,学校整体交流情况的信息与单个交流项目信息难以汇总,同时也造成学生对国际交流的项目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选择交流项目时表现出盲目性。
此外,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交流,千方百计地选送大学生出国交流,但是毕竟学生出国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理念、财力和管理的水平不同,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与推动力度也不平衡。
总体上,我们大学生出国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与国际知名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即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学校能够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都相当有限。
(三)经费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难点
学生赴国外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所需费用较大,学费、生活费和国际旅费是一笔不少的开支,而大多数项目的经费是没有减免和优惠的。全额由学校来承担显然并不现实,但全由学生个人自行支付,对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难以承受。可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交流意向和制约学校交流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面对学校公布交流项目选拔学生的通知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只有望而却步了。
因此,在以上困境的制约下,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开展面临着种种问题,这将使我们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二、发展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高校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困境,以及更好的发展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引导学生了解全面的资讯,共同积极推动交流项目
开展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在校学生,成果辐射和宣传的对象也是在校学生,同样,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制作小册子主要依靠的也是在校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变被动选择为主动争取,使学生国际交流不再是单向和孤立的教学任务,而是多向和互动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可以主动参与学生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宣传、项目推广和交流成果的深化等方面发挥学校管理部门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扩大了交流面。
而针对目前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认识误区的这种情况,即一方面,学生认为国际交流就是学习语言,游山玩水见见世面,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参与意向不强烈,参与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更是没有结合自己的发展,以交流为契机,为将来的深造或发展进行合理地规划。
因此,我们应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综合能力者”为理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交流计划,提高学生对交流工作的认识。通过宣传,让在校学生意识到,参加国际的校际交流活动,不仅仅可以(下转第58页)(上接第54页)强化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国内学生不可能体验到的国际一流大学的科研学术氛围、教学方法手段。对有志将来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与导师名师直接接触的机会。
(二)创新交流形式,促进多样化交流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交流的形式主要有文体交流、文化考察、语言学习、科学研究、课程进修等,从时间上来讲,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一两周。从交流的形式上来看,普通高校的交流模式可以根据自身国际交流的实际,从语言学习、文化考察及短期课程进修等形式开始做起。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交流模式的创新,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例如,美国政府近年来在国内力推文化交流项目及暑期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这虽然不是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却使学生有机会能够到美国进行社会实践,亲身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实用能力,并且与美国人同工同酬,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出国费用。同时,学校也可以以项目为依托和交流的平台,拓宽交流渠道,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三)扩大国际交流内涵,推动校内的国际交流活动,并多方位解决学生的经费问题
在学生赴国外交流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交流规模,推动国际交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扩大国际交流的内涵,让更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请进来”,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学者、专家和普通师生来学校考察、学习、科研和作讲座、报告。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利用国际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专家来学校访问或讲学的机会,邀请他们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开展校内的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来校交流的国际学生开展讨论、联谊等各类交流活动。
同时,虽然在国际交流的费用上以学生个人承担为主,但我们仍然建议学校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支持已有项目的开展和新项目的开拓,弥补交流活动的开支。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争取更多交换学习、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形式的校际交流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国际交流的奖学金、助学金,多方位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将承担着更为艰巨和具体的任务,虽然面临以上种种的困境,但是,面对高校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主动适应国际化的形式,促进高等教育稳步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焱.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2]叶敏.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7(8).
[3]王建军,张水华.推动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困难与对策[J].科技通报,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