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宏轩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包括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紧跟社会的变革,应该明确中学德育教育的方向,注重德育的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教学的研究,避免负面影响。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03-01
由于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使得中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所有结论都表明,中学历史课程是德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之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目的之一。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要渗透德育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是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总结实施德育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改革,科学技术也在高速发展,学校的德育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教学内容与社会价值观念有矛盾。中学的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在当前的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向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变化,社会现实并不像学校所描述的内容那么美好。学校的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好德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的教育要符合传统的要求,还要有新时代下的内涵,要把传统和现代的观念统一起来。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德育教育应该不断完善,主要从下面几点作改革:
一、把德育作为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把德育作为学校教学中的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校要把德育教育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重视德育在所有教学当中的渗透,把握好德育与其它教学之间的联系,在所有科目的教学当中都要有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学当中的德育元素,用科学的观念以及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熏陶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其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引导学生继承并且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体现新的价值观念,突出德育的主导方向,增前学生们对社会不良思想的免疫。把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付诸于行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学生宽容、平等和有责任感等价值观。中学生也要做到关心自己,关心环境和关心周围的人。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是德育教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为品德的实践有独特的意义,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功能进行实践活动,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了让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教师要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来向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比如学生可以做一些公益宣传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在校内要创设为他人服务的活动,班级内可以施行班长轮换机制,让学生们意识到为他人服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还要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开展道德活动,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可以选择用叙事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学生听到了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用道德故事来感染学生,而不是约束学生,要让学生自发形成道德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身边的道德生活进行记录,并且相互交流,使得学生们更加遵纪守法,用文艺会和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降低网络的负面效应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把引导作为德育教学方式的主要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随时更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道德的学生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相互学习来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各项活动要组织安排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当中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做好网络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措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给学生以有效引导,让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加强网络的管理,强化网上文明行为的各种规范,利用校园网来谴责各种不道德的现象,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利用多渠道德育教学方式
学校要建立网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交友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发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相关部门还要用立法手段来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学校德育虽然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等优势,但在以往也存在着因过于规范化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注意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同时,也应发挥社会(媒介)教育传导性强、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等优势,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得以延伸与补充,使德育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延存.触动孩子的心灵――试谈中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
[2]齐永胜,孙海青.小习惯,大德育――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学德育,2010,(06).
[3]马秋瑜.中学德育课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