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通识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红辉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贯彻通识教育的思想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在实践中,仍需讨论实现通识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 教学方法
一、 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主义熏陶,凸显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其本质是对本科生进行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从而有效思考、思想沟通、恰当判断和分辨价值。中国学者李曼丽在其著作中列出了近50种对通识教育内涵的不同表述后,对通识教育做出如下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
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指向已是不争的事实,正面临从学术走向实践的关键发展阶段,但相应的课程建设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对整体教育理念的构建、教育模式和发展趋势的宏观研究居多,对于课程的微观研究不足。
二、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贯彻通识教育思想
李岚清认为,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不符合对外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世界舞台迅速崛起的中国急需大批听、说、读、写、译俱佳的优秀外语人才,因此,更深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自2003年拉开序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至今日,已有8年的光阴。但这8年的大学英语教改大多停留在教学结构、教学框架或是教学硬件的转变上,只是纸质教材到电脑屏幕的刻板搬家,仅是音频、视频、网络材料形式上的多样化。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从单纯结构框架的改革转变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要增加英语课程的内容,尤其是其文化内涵,这才是教改真正意义上的深化。
庄智象曾说:“外语不仅是工具,而且在语言的载体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性,应该是一门人文科学,一门社会科学。语言一旦用于交流或交际就必然承载信息、思想或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各方面体现了人文性、人文学科的特征。”[2]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而且应该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世界公民,因此开展外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但要培养高校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要教授人文知识,传播国际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时的内容和深度,与此同时还需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一系列有效的学习策略。[3]吴鼎民教授提出了“三套车”理论:语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车,即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文理知识与世界知识要并重,决不能中英文两张皮分开教。吴教授形象地说:“语言作为载体,装载的内容是关键,如果这辆车装载的是垃圾,有人会掩鼻而过,可如果装载的是鲜花,有人则引颈观望。”[4]
综观整个教育界,全国的高等教育现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精神,我们的人才培养应具备战略眼光:我们的人才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创建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又要满足学生能够面向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
在实践层面,通识教育并非新生事物。在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曾推行过类似的教育理念。2006年,清华大学重拾该理念,开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计划。北京大学在2000年就已开设了300余门涉及五大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自此初步建立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少数高校已初具规模。2008年以复旦大学为首的6所高校联合发起举办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成绩斐然。2009年5月,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在复旦大学召开了大学英语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和大学英语的学分如何定量等问题。
目前,中国大学生热推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耶鲁大学的《死亡》课,斯坦福大学的《宇宙学》,等等。国外网络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正在引发强烈共振。其实这些资源都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部分,加上它们都是英文讲授,只要善加利用,进行筛选、分类、加工、处理,就是很好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素材。从其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了解西方的思想观、方法论。
四、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中究竟该教什么?面对大学生既有教材,又有教参;既可以自己看书自学,又可以借助互联网在线学习这样的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通识教育的现代理念,引导学生用英语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a way of thinking in English),而非仅教授具体技能。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才能真正与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适合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势。
以第一册《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其第七课第一篇文章名为“Face to Face with Guns”(《与枪遭遇》),第二篇文章名为“Should I Have a Gun?”(《我应持枪吗?》)。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非常有必要介绍美国的枪支文化。因为在中国除了警察和有权持枪的政府机关人员,普通百姓不可以拥有枪支弹药。而美国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血案,让我们在心痛的同时不禁发问:为什么美国政府允许个人拥有枪支呢?研究后发现,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中关于枪的宣示很有讲究,译文如下:管理有序的民兵是自由国家安全之所需,故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美国的建国者认为,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在他们看来,该修正案是美国的建国者对于政府有可能发生异化而设立的一种防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对政府军队的镇压时束手无策,也使作为个人的美国人对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土地的信心大增。这个修正案也是每次美国大选时候选人电视辩论的热点。深思后发现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与我国现行法规没有冲突之处,因为其根本分歧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不用价值观,而观念本身无优劣可言。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6,35-40.
[2]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1).
[3]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2006,(5).
[4]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跨文化课程通识教育初探”(项目编号为:JG1048)的部分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