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成在课堂上悄然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琴华

  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都是以一个完整的鲜活的生命在参与课堂教学,他们必然是充满灵性的,是能动的。课堂上那灵动的思维、丰富的想象、飞扬的个性,那流动如水的情感,那独特而深刻的体验,无不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因此他们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就无法预设。试想,谁能限制一个人的思维和心灵的自由?谁能规定一个生命只能按照一个预定的轨道前行?我想谁也不能,也没有这个权利。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拥有自由。再说教材,传统的教材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那纸质的文本,教学必须凭借并依赖它,离开它便是忘“本”,便是离经叛道。今天的教材确切地说应该叫教学资源――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只要你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见,如果课堂教学还是囿于教师所预设的有限空间,那教学必然是封闭的、灰暗的、僵死的,就不可能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创造的火花、人性的光辉。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促进生成,并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从而实现超越预设的跳跃式发展呢?下面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和谐氛围中生成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首先应基于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带着对学生的尊重、期待和欣赏走进课堂,学生也应满怀着希望、自信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和欣赏,才能营造出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有心灵的互动、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才能激发生成,使课堂成为一个无限生成的创造空间。生成性的课堂就应该洋溢着真诚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每个学生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个体,有着无限潜能,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品质的个体,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课堂的生成才有了广阔的天地。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情境还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生命成长,课堂才能成为源源不断地生成精彩和创意的肥沃土壤。
  二、在生活体验中生成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有着与众不同的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方式。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要由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捕捉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时,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我这样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在生活中你对什么着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谈起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对看电视着迷,有的说对玩电脑着迷,还有的说对打乒乓球、钓鱼等着迷。听了学生的发言,我敏锐地发现学生谈到的这些所谓的“着迷”,其实还只是“喜欢”,远远没有达到像法布尔那样“着迷”的程度。那么法布尔是怎么“着迷”,进而“迷恋”,最后“痴迷”昆虫世界的呢?引导学生再次细细品读课文,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着迷”不同于“喜欢”,只有自己所钟爱的东西已经占据了自己的整个心灵,为它欣喜,为它难过,为它废寝忘食、如痴如狂,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才叫“着迷”。法布尔就是这样痴迷他的昆虫世界――捉到纺织娘时的欣喜,观察水底世界时的陶醉,捉到小甲虫时的快乐,受父母责备时的难过,尽管父母责备,但仍无法阻止的迷恋……学生终于读懂了法布尔的“着迷”。在这里情感是生活和文本的通道,学生沿着这条通道直抵法布尔的心灵。在这里是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了生成的火花,由文本世界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再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学生深刻体验到什么叫“着迷”,体会到法布尔对大自然强烈的好奇心和执著的探索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可贵的是获得了一种情感的陶冶,一种精神和生活信念的培植。
  三、在相互倾听中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自己的教案,按照预设的套路一步一步地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在老师的牢牢掌控之中,学生的学习只是配合教师在演练一幕教案剧。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根本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其实在课堂中,学生就是课程资源的积极建构者。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正是源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可能性。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思考的角度,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都是学生创造的生动的教育资源,只要注意倾听学生,就能从中提炼生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倾听呢?教师首先应摆脱重教轻学的旧有教学模式的束缚,确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凸显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才会真正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其次,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全程充分地参与学习,广泛深入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生活,而不是只把关注的目光停留在几个所谓的优秀学生身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而不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而不能成为垄断课堂话语的霸权。再次,教师尤其要善于听取来自学生的不同的声音,学生的质疑和批判,学生的困惑和异议常常闪耀着创新的火花,蕴涵着学生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是课堂生成的亮点,教师应格外珍视。最后,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采取延迟评价的策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思考的过程往往比思考的结果更有价值。这需要教师耐心等待,而课堂上静静地等待也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智慧。需要强调的是,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捕捉,学生心灵的声音只有蹲下身来用心灵去听才能听到。倾听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细心呵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