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规律及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振斌

  摘 要: 语文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情感活动,也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情感因素、创造情境、激发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规律 教学方法
  
  纵观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领域,众多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多年探索和反复实验,已经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但是在这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之中,是否存在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通的东西,即本质规律呢?回答是肯定的。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来看,迄今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基本上不外乎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尤其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仅限于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和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这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取得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出发,对其教学规律及方法等作探索。
  一、合理定位,促进阅读教学
  1.阅读活动的视角定位,阅读活动的角色定位。
  目前阅读活动的客观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的问题。学生本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然而阅读课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勉强阅读学习,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虽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阅读活动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我们应让阅读活动呈现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
  二、重视常规方法,促进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效率是阅读教学的追求。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知识。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在寻求知识、研究事物时产生稳定的倾向。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可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道路。
  在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指点,将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阅读活动,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1.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营造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活跃自主学习的气氛。
  3.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思,必先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
  4.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5.注重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理解相关内容、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
  6.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四、运用创新策略,促进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求阅读教学规律,摸索阅读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多种模式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