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莉

  摘 要: 文化教育和语言习得密不可分,本文就当今我国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文化背景信息缺失、文化和语言脱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文化敏感度、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文化缺失
  
  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含义及重要性
  Larry A.Samovar,Richard E. Porter等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跨文化交际”(王春晕,2001)。李建忠则把跨文化交际简练地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李建忠,2002)。根据以上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涉及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心理因素、行为规范和交际语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奥运会和世博的成功举办,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跨文化交流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身处地球村的现代人来说,了解并熟悉异质文化对于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地要依托语言交流加以实现,换言之,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因素、行为规范等。剥离了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语言,即使有规范的形式,也未必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仅仅具备掌握该民族语言的能力,就会发生交流障碍、交际失误。反过来说,越深刻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哲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情况,就越能正确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柏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陈祖福,1997)。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教授语法和词汇作为外语教学的重心,忽略文化教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的教学便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使其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大学英语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涉及的文化内涵,但是鉴于每个单元内容过于繁杂及课时有限等现实情况,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应试目的,往往采取精讲词汇和语法,弱化或忽略词汇、习语、篇章等所蕴含和传达的文化信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几乎每个具有基础英语水平的学生都知道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却很少有学生能比较完整准确地讲述它的来源及习俗。事实上,许多旅居英语国家多年的人士,即使在对英语应用自如的情况下,也难以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交谈,个中原因在于对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刻,而这和中国的传统英语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2.外语教学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其社会意义及语用意义。由于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同时又担心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的教材中大量充斥着外国语境被转换成本国语境,强调本族文化的标准和价值的现象。课堂教学时间大都用在语法规则和句型操练上,且情景对话中也不乏大量文化禁忌(李静,2004)。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和交际语境,模糊了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的区别,导致课本上的书面规范语言被不加区分地用于日常口语交流,从而造成交流障碍和误会,出现了所学和所用相脱节的后果。例如,我的一名学生曾在和外教交谈时用nippers来表达“钳子”之意,而外教则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单词。一番解释说明之后,方了解到英美人士日常多用pliers一词表达此意。因此,简单地进行单词含义的教授远远不够,更需要对单词的使用习惯和交流语境进行说明。再如,我曾经在和一位在华从事英语教学的美国朋友通信时写道:“You had better present the second question before the first one.”朋友在回复中指出,虽然他理解我是出于善意,但是在向他人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It might be better(for you)to...”或“You might as well...”等句式,因为前者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且多带有“命令”、“责备”之意;而后者则显得更为委婉礼貌。一个外语表达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较大。
  3.注重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忽略英语思维模式的训练培养。有些人将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视为跨文化交际的全部。四会能力固然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交流对象、交流场合和交流方式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禁忌,有时候交谈内容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很多中国人即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总有一种与外国人交谈不尽兴的感觉。归根结蒂,他们只学会了英语语言的形式,却忽略了对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行为准则的了解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史晓慧,2005)。
  四、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因而,针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现状,从而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1.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把握中外文化差异。词汇教学不仅包括简单的词语用法和搭配的教授,也应该涵盖词汇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的产生、发展、消亡和新陈代谢是和它所运用的时代紧密相连的。词汇提供了文化发展的信息,文化发展的过程又对词汇的意义产生影响。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

  2.充分利用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在教材和教法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1)把文化背景知识放在课文讲解部分加以介绍,使文化知识和具体语言素材融为一体;(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布置他们在课前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查找课文涉及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3)针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借助电影、录像等生动直观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3.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观赏英美影视作品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了解国外社会情况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窗口。阅读报纸杂志、观赏英美影视作品是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直观的途径。关键是如何阅读、如何观赏,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故事情节的欣赏上,那就会收效甚微。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的是词义相近的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别,但这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语言运用的恰当和语言形式的正确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编对话,设想自己是什么人,谈什么事,这就涉及角色身份。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的话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步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
  5.遵守文化规则,培养跨文化意识。沃尔夫森(N.Wolfson)认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文化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颜小娜,2005)。例如:
  A:Thank you for spending the whole morning with me visiting the library.(你花了一个上午时间陪我参观图书馆,太感谢了。)
  B:It is my responsibility.I’m your assistant teacher.(不用谢,这是我的责任,而且我是你的助理教师。)
  外宾出于礼貌和真心而说“Thank you”,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中方的答话“It is my responsibility.”却只是符合汉语语言环境的言语行为,是一种谦逊的回答。外宾会理解为: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外宾期待的回答应该是“It is my pleasure.”。很明显,他们的交际没有成功。因为双方文化背景相异,价值观念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不同,结果未能正确判断其话语的目的而犯了“文化错误”,导致交际失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将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即在英语课堂上,着眼于对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使得他们在使用英语时能遵守英语语言规则及文化规则。
  五、结语
  了解并熟悉异质文化,注意语言的语用含义,有利于我们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的结合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
  [2]陈祖福.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3]李静.关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史晓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外语教学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5]王春晕.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2001.
  [6]颜小娜.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2005,VoL2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