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林宝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注重书面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也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在作怪。考试成绩是评定老师绩效、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都围绕着试题来讲课,以考试要考的为重点,不考的一般不涉及。例如考试要考基础知识,于是每堂课都传授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并反复练习,以求学生能够掌握;考试要考阅读分析,就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分析题,然后老师讲这些题,总结规律、方法,占去了语文教学的很多时间。最让师生们头疼的是作文,它占考卷分数的一半,而作文不是一日之功,于是大作文、小作文、周记、日记,忙得老师学生均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时间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可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她。语文教学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才更容易。在这四项能力中,“说”的能力是最不受重视的。
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化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因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如不具备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要具有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绝不仅仅是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存在很多的不足,因而他们有话不敢说,有话不会说,有话说“不会”。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那么该采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方法在实际中总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摸索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锻炼说话能力。
一
在教某一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口头概述课文大体内容,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受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许多学生有“上台说话恐惧症”,他们一站起来说话就手足无措,半天说不出话来。因而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练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子,提高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表现能力。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大胆与老师对话讨论问题。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先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就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为什么用“偷偷地”而不用“悄悄地、渐渐地”?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嫩嫩的,绿绿的”是对小草进行的修饰,为什么不放在小草的前面,而放在句子的后面?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讲,在交流中明确文章语言特色、写作特点,而不是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学习过程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把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重要场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
二
现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组讨论的情况作总结,提出问题或汇报学习情况。我们要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让他们乐于说,这就要在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上多下工夫,精心设计。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可以利用教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完整地说清一件事或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好办法,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训练。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由于口头作文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课文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口头说话:范进中举疯了,假如孔乙己中举了会怎样?假如范进终究未能中举,他又会怎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我强调一点:必须围绕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来说,以免学生随心所欲地乱说,这样才不会偏离了教学这两课的主旨。这样的活动形式自由,学生说起来不拘束,既对学习课文有用,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训练时应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并且在口头作文后教师一定要进行讲评,讲评重在鼓励,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语文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并根据学生说话的不同情况,具体指导、经常训练。
采用方式多样的训练方法,既可以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又可以用读切入: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听可以听老师的和同学的,还可以听自己的(录音)。读可以读写好的文章,也可以读写作提纲,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无论是听还是读,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以教材为轴心,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既不耽误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