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测试的发展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静静

  摘 要: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三个理论模式。本文回顾了语言测试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指出了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语言测试 发展 语言教学 意义和影响
  
  一、前言
  语言测试由语言教学而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现代语言测试产生之前曾经历过前科学时期,后来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语言观不同,因此语言测试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语言测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二、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1.四个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并在二战后发展为独立的活动。语言测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1.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
  人们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即二战之前)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又称传统语言测试阶段。语言学家Spolsky称之为语言测试科学前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语言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语言只是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科。外语教学也把语言当成知识来传授。这是这一阶段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教学上基本是遵循传统、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测试主要考查以上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有笔试,试题常包括短文写作、翻译、词形变化、时态填空、语法分析,没有口试和听力,因此缺乏对技能考查的量度依据。该阶段的语言教学和测试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基本谈不上科学依据。因此,这一阶段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容易被忽视。
  1.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以Bloomfield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可以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把语言分离为不同层次的单位;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Skinner为代表,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就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采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使人们第一次对语言有了较为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其中心理测量学测试理论以Lado的经典著作《语言测试》为代表,认为语言能力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和语言成分(语音、语法、词汇等)。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衡量单个语言项目的分立式测试,认为试题应该每道题只测一个语言点,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错等。这一阶段产生了使用最为广泛且信度较高的多项选择题,而且还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对试题难度、区分度、整卷信度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语言测试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成熟测量统计方法的学科。但此阶段对测试的效度少有关注。
  1.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质疑。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界开始重视所谓总体综合法的研究,语言测试开始进入综合性语言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John W.Oller。综合法是针对前一个阶段采用把语言技能加以分解并且一道题只测试一个语言点的离散题为测试方法而提出来的,综合测试则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在考试中刻意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和能力,而是强调两项和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估。这一阶段多采用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不仅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而且注重考查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概念为理论基础,认为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不仅在于能够领会和产出符合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而且应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下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把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考查纳入语言测试的范畴。认为语言不仅是可以分割的整体,更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功能体系。
  1.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的概念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有效地进行交际。
  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补充和发展了Hymes的交际能力概念,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三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在Hyme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Skehan,1992:15)。Bachman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等三项语言能力要素组成。
  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语境和情景,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测试方法是直接测试,即在真实的语境和情景中考查受试者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同时还提倡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和考点的综合处理。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力求真实反映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注重考查以言叙事和以言行事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业、专业、领域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进行测量,试题的表面效度高。但是,这种测试采用主观评分法,评分难度大,很难保证一致的评判,测试的信度不如客观测试高,不便于组织大规模测试。
  2.三个理论模式
  纵观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它从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注重交际能力,由科学前的经验型从上述第二个阶段开始发生质的飞跃,转向了当今现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其中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语言测试模式,即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式、交际语言测试模式(Heaton,1991:15―20)。
  这三种测试模式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尽管新的模式已出现,但旧的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淘汰。下面我们从所依据的语言理论、测试方式、效度、信度、命题难易度及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比较(戴曼纯,1999:32―42)。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成分和语言技能是可分解的,因而采用分立式试题,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难度大,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快,便于大规模考试。评分客观,因而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能力是不可分的。因而采用(一般)综合性试题,同样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同样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容易,无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中,便于中小规模考试。(一般)客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也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交际语言测试模式认为交际功能是可分解的。测试采用综合性试题,通过测试真实的综合技能来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用得体性。命题简便,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较慢,不便于大规模考试。测试采用主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低。但效度高,可以积极促进教学。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准则参照性测试。

  通过以上三种测试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语言测试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大的优势。它现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测试界研究及应用的主流。
  三、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及影响
  语言测试服务于外语教学,是检验和衡量外语教学成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测试一方面衡量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测试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检测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测试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应用技能的情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可见,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的后效,即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作用。语言测试可以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rthur Hughes说:“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叫反拨。反拨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事实上,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学,纠正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反之,不科学的测试会制约,影响教学,起负面的反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测试的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语言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着今后语言理论及语言测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测试方式将会更加科学和进步,其信度和效度也一定会达到更加完美地和谐统一,从而对语言教学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chman,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Bloomfield,L.Language[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95.
  [3]Canale,M.,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4]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65.
  [5]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Longman Group,1991.
  [6]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Hymes,J.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In Pricle,J.B.& 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 Ham ondsworth:Penguin,1972.
  [8]Lado,R.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1961.
  [9]Oller,J.Language Tests at School:A Pragmatic Approach.London:Longman,1979.
  [10]Skehan,P.Progress in Language Testing:the 1990s.In J.C.Alderson,B.North(eds.),Language Testing in the 1990s[C].Lon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 and the British Council,1992.
  [11]Skinner,B.F.Verbal Behavior[M].New York: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57.
  [12]Spolsky,B.Measured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戴曼纯.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1999,(3).
  [14]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5]杨惠中.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19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