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晴晴

  摘 要: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则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较大程度的延伸和拓宽。本文针对高中生物实验课的特点,并结合本学期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感受进行有关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 问题剖析 能力培养
  
  一、高中生物实验课的地位
  实验课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实验课上应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生物实践活动。通过生物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搞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对于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物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高一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安排如下。
  1.新课程的必修部分总共安排了24个实验。其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安排了13个实验(含探究活动),不仅实验数目多,而且有各种实验类型,其原因是该模块知识涉及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细胞内物质的代谢变化,便于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观察、测定、验证或探究的实验活动。但“遗传与进化”模块的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因此,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课题则偏少,必修2有4个实验(含探究活动)实验。
  2.高中生物实验根据学生实验目标的不同,共分三大类。
  2.1技能性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等等。
  2.2验证性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细胞减数分裂。
  2.3探究性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关于本校及周边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
  1.课程安排
  在本校高一生物一学年的教学中,在高一安排的十八个实验中,共进行两次演示实验即“还原糖的鉴定”和“显微镜的使用”,一次学生活动。一周安排生物教学是两课时,大部分实验以口头讲解为主,配以相应的课件或动画,但缺少学生真正动手实验的过程,失去了实验安排的目的。
  2.硬件设施
  2.1本校共一口生物实验室,所以组织大规模的实验受到限制。
  2.2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未组织实验,所以实验室基本上没有高中实验所需的试剂、材料。器材没有高中专用的,是初中与高中混合使用。
  2.3没有专业的实验员去组织、准备实验,缺少专业的组织教学的实验人员。
  3.教学现状
  经过对睢宁县四所私立学校及一所公立学校的调查发现:教学中从未进行实验的有两所,剩下的三所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通过对老师的调查发现,一些人认为“组织实验就是浪费课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还有一些老师有心组织实验,但学校不予以支持,最后也不了了之等。
  三、农村中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状,可总结出以下问题:由于农村中学学校的实验器材,实验工作人员都存在不足,以及大部分学校重视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观念的直接影响下,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大纲中的要求。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人意,而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正是实验课应完成的主要任务。这样使不少学校的生物实验课形同虚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四、解决方法和建议
  1.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应从心理上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应因课时少或其他原因而放弃实验课,更不应该有“学校都不重视,我何必多此一举,费神费力还没效果”这种想法。应该积极参与到实验开展的计划中,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实验的重视,并以此来改变学校和其他人对生物实验的不重视的这种态度。同时,应在理论教学中普及学生的实验知识,培养其实验态度,改变学生“做实验就是去玩”的心理,让其从态度上重视,从行动上严格遵守。
  其次,对实验课地位及其与理论课关系的认识应是摆脱实验教学困境的关键。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研究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规律的发现,都需要坚实的实验做基础。因此,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物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所以,实验课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教学模式的转变
  2.1课前理论准备。新课改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这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等,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在教学中学校倡导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先自学,对于自学能会的,教师就不要浪费时间再一一讲解。这时教师就是一个解惑者和学习效果的检验者。这在实验教学中同样适用,先以导学案的形式把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等提前让学生预习,做好实验前的理论准备。这样进入实验室后能知道该做什么、来干什么,而不会茫然和混乱。进入实验室老师提问,学生讨论、讲解实验原理;分组叙述实验过程,并提出预习中的疑惑。这样去除了教学中不必要的繁琐、重复,而且让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2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订。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并能弥补初中实验中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3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态度、意识、能力也得到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这是理论课替代不了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环节。
  3.教学评价的改变
  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放手,给学生自由,改变那种“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评价方式的改变而忽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意识、能力等。而应该既要考评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实验用具使用原理的理解,更要考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并且从教学“四清”的角度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国宏.中学实验教学探讨.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查有梁.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4]张树舜.生物实验与实用技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曹道平.生物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