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化语感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军

  摘 要: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语感水平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作者从日常教学实践出发,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语文素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语感水平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从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在教学中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很多学生理解词句时咬文嚼字,望文生义;语言表达时生硬断续,词不达意;写作时搜肠刮肚,缺乏文采。总之,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太薄弱。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阅读积累,提高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想掌握并运用好这门工具,必须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需要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阅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表明:大凡爱看读书的学生,普遍语感能力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准确。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往往学生读之甚少,或是简单的重复阅读;尽管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书香满屋,但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无暇涉足。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无非是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表达他的旨趣。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所以,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阅读空间和阅读量,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以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吟咏诵读,增强感知力
  吟咏诵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语文教师要充满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吟咏诵读中享受到语文的美,体验到学习语言文字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可进行示范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入境。像《春》、《济南的冬天》、《岳阳楼记》等课文,既可教师范读,又可配乐朗诵,还可通过多媒体使音诗画完美融合,让学生进入意境,产生美的共鸣,从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诵读重在理解,重在体会。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对文章的肢解剖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诗歌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自然于心。要使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诵读形式要多样,倡导个性。可采取分组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诵读前要有明确要求,读中给予充分指导,读后及时进行评价,避免盲目性、简单化,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解,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和成功愉悦,这样哪个学生还会说语文“皮厚难啃”?
  三、品味揣摩,训练领悟力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品味、揣摩的重要性,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细细揣摩,解读语意。如小说《孔乙己》中“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有什么潜台词?有什么用意?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说“的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都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解读。
  切身体验,感悟意蕴。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验,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拓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是否有过不如意的事,是如何对待的?这样,学生通过回想经历,畅谈感受,理解作者豁达、积极乐观的情怀,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驱遣想象,感受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在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感情共鸣。像《蔚蓝的王国》、《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诗文,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四、实践运用,内化语感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地、执着地、逐句逐段地讲解,讲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但学生却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从封闭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围绕“单元主题”,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的语文教学效应。教师可以通过书报、杂志、影视、广播、网络等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还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开展演讲、专题调查、小记者行动等各种形式活动,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身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应尽的责任,语文教师才算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尽了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2]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
  [3]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5]马鹏举.美文品读(初中卷)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开明出版社,20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