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和创造,通过问题引领,尊重差异,分层施教,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挑战,不断提升创新素养。【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素养【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62-01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瓦特自水壶盖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第从奥斯特的“电生磁”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磁能否生电?”经过十年之努力,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问世了。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通,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质疑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要营造宽松、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的、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开放思想,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个性。把全体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用爱心去铸造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消除心理压力,自由发挥想象,自由发表见解。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传统定论,挑战名人权威。只有突破常规观念的東缚,学生思维的触角才能在自由状态下广泛延伸,真正展示自己的思维个性。二、交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出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还有的时候,学生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但却不能准确清断的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交给学生一些提问技巧,提高其思维品质。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可分为六个层次的提问,其中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提问注重知识的巩固,高层次提问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提出高层次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整理思路,使头脑中的疑问辩的具体、清晰,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如学习《日本明维新》时,教师提出:“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与英、法、美一样吗”?边解疑边引导,学生开始提出一系到列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都是维新变法,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失败了呢?英、法、美是通过资产阶革命走上本主义通路的,为什么日本是通过改革呢?”改革是由天皇主持的,为什么称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呢?当时中国的光绪帝如果有实权,戊戌变法也能成功吗?”一时创新思维的火花照亮了课堂。学生尝试到了“我会创新!”的成功喜悦,进而激发学生还要创新的欲望。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质疑创新教育提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自已发展的教学。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通过提出分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达成学习目标。引导的过程中要兼顾各层学生,有意识地促使他们逐层递进,如学习“怎样计算年代”时,学生自学阅读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元纪年”?有意叫A层学生回答,一是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二是使所有学生对概念形成正确认识。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今年处于多少世纪?多少年代?”“20世纪70年代是公元多少世纪多少年代?”这问题是对概念的运用,A层学生一时不能准确答出,由B同学回答后,并请B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呢?这样,既让B层学生的思维完整化,又带动了A层学生,使他们在B层学生的回答中,学会了计算方法。顺着学生的思维,老师又设问:“如果你想穿越时空去看司马迁写《史记》,你乘坐的时光穿梭机将倒行多少年?”C层学生对前两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在思考一段时间后,也会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但可能一时回答不准确,教师再问:“你是哪年出生的?今年你多少岁?”这个问题学生会口而出,学生从这个问题中获得启发,马上就恍然大悟了,再让他们讲出思路并把计算方法总结成一句话,使A、B层学生对此题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会熟练地计算年代。课堂不仅是优秀生的展示天地,更是所有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与鼓励、赞扬,然后加以点拨和启迪,激活学生思维。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动机学生的创造力源于数师的创造力,只有敢于质疑的教师,才会有善于发现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在知识、能力、经验、阅历上的优势。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善于思考的思想者,不当材料的传声筒,不盲目迷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放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掩饰自己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如学习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时,对课本上“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学生不求甚解,认为这里没有问题,我却提问:“它真的能给英国当局以沉重打击吗?我不这么认为,你认为呢?”学生一听,老师在怀疑这一结论,有点难以置信,难道书上的还会有错吗?到底能不能呢?一时难以回答,于是开始重新看书、思考,也开始产生一点看法,但不敢说,不知自己能不能这样想,此时我说:“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中的非暴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民斗争的手脚,不合作也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能从根本上打击英国当局。”并且鼓励学生不要构泥于前人的结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遇到其他事件时,也试着分析以求提出别具一格的观点。这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创新素养的养成成不是一朝一タ就能促成的,它是學生在创新教育的影响下,在潜移默化中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要具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未来成长。参考文献[1]陈瑶.基于问题意识培养农村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7(26).[2]佚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核心素养[J].新校园:中旬刊,2018(11).作者简介:李安臻(1968.12-),女,山东潍坊人,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