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想创新;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善创新;渗透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敢创新。实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到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数学素养之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词”,可视为构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是其中的两个。“嘉鱼县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的研究”这一课题被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以来,对其中的“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培养创新意识,前提在于对创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创新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独创,即创造新的事物,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另辟蹊径、善于发现;二是更新,即除旧立新,勇于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方法,独创新方法;三是改变,即改换、更改,使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形成切合实际的新做法。
  一、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到一些希奇古怪,甚至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问题。如我们人为什么要吃东西?上帝在什么地方?……这好奇心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爱护、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想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这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和谐、宽松、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则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怀疑、敢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创新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使之处于似懂非懂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好奇、好问、想创新。通常可采用“观察生疑、操作生疑、讨论生疑、对比生疑、猜想生疑”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一开始,教师就联系嘉鱼方庄大道建设中的数学问题,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建设方庄大道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你打算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生甲:“我要找几个工程队公开招标,谁干得快就让谁干。”生乙:“光干得快不行,还要保证工程质量,我想找一个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干得快的工程队来干。”生丙:“我想给这位同学补充一下,要想速度快,又保证质量,就必须找哪些既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又有高科技人才的工程队来干。”生丁:“我有一种想法比他们都好,既然要保证质量,又要缩短工期,就应该让两个工程队合作更好。”同学们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具体,还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教师抓住时机出示例题三个学生列算式分别是:30÷(30÷10+30÷15);1÷(1÷10+1÷15);1÷()这时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很快解决了单位“1”的和工作效率的问题,认定了第三种方法。
  这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创新意识才能悄然萌发。
  3.渗透思想方法,促使学生能创新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合在一起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分类、比较、化归、假设、替换、集合、极限等等。在教学中,要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不断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实现使学生能创新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出示例题56.28÷0.67,启发学生:“这道题是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能直接计算吗?怎么办?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先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动脑筋计算出来。”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学生通过研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小结时,教师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想一想,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并概括总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整数小数除法,里面包含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就是转化。”也是创新。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要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突出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1.提供材料,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善于创新
  学生的创造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这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对一组平行四边形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问学生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得出下面三个结论: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这样很快就抽象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并知道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会的,并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敢于创新
  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许多新的见解都是在思考问题时而产生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指导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得到8个、16个、32个……小三角形。以平均分成16份为例,教师设问:“怎样把这圆转化已经学过的图形呢?”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在自己实践中,通过思考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有的拼成了三角形。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拼成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直接用剪出的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乘以个数:s =r÷2×16=πrr÷2×16=πrr。当学生无论转化成那种图形,其结果都是一样时,那种激动、惊奇的心情无法言表,这样组织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新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是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获取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去感受成功体验。而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创新。
  总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数学资源,还要有具体的模型或物体让学生容易获得并适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去探究数学的奥秘。同时,通过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开启学生思维创新之门,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