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体育素质教育”到“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理念的又一次变革,是新时期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师要牢记责任与使命,时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健康的下一代。
  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能力,是有助于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的,利用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实现自身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包括“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个部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力点,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构建平等、统一、和谐、融洽、动態的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智慧,使体育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体育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构建动态的体育课堂。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其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多变的形式、灵活的方法、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把学校体育教学推向了新的高度。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对核心素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误解,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品格。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存在过度重视兴趣培养,忽视运动技能传授的问题,使体育教学成为“放羊式”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对待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理念,切实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培养锻炼习惯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二是让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习惯是指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克服自身惰性、自觉从事锻炼活动的习惯,是在科学锻炼方法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刻苦训练形成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量身制定合理的锻炼方案,从而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
   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锻炼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锻炼计划,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加强情感沟通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方式。规范准确、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教师讲解的速度是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讲解速度的快慢。速度过快,会使学生因为没有思考时间而产生疲劳;速度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弛而失去兴趣。因此,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张弛程度,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发散思维。如发现学生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提高或压低讲解声音甚至停下讲解,以提醒警示;而在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中,则应提高讲解声音、放慢讲解速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从而有效调控课堂教学,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挖掘学生潜能
  在关注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在以肯定和表扬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批评教育,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给他们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体现体育的魅力。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然而,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会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过度“放大”表扬,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都给予其肯定性的评价,即便有的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不直接下结论否定,甚至还称赞两句,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信口开河、随意应付,这种过度的赏识达不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提问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对优秀的学生,教师不可褒奖太多,应该进行有效的追问或提升式肯定,对他们的鼓励少而精,从而让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善于找出他们的闪光点,使这些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对于少数身体素质弱和自信心不足的“潜能生”,教师要逐个给予鼓励,更要善于引导,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要采用降低难度的形式,让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享受快乐。如果教师长期使用一两种方法,即使评价正确、恰当,也会因为枯燥而失去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把教学评价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主动发展,持续发展,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五、传授体育知识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新教材的教法与学法,从而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紧扣教材,活用教材,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适度运用,使之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
   动态的教学要求教师以教学用书为参考,把握教学内容的跨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设计。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内容设置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会影响学习效果。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在电视上看到的跳高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跳高技术动作的演变过程(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进行讲解、示范,重点讲解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和优越性,使学生了解跳高知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体育教学内容,教师要依据“教师能教、学生愿学、场地允许”等原则,紧扣教材,活用教材,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适度运用,使之更好地服务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六、改革教学方法
  运动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核心素养关注的内容,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其中包含80个水平和240多个行为目标。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即在不同学段、不同班级都要有所侧重,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简单实用、不能繁杂,切忌把五个学习领域的內容当作一样粗的线条来设置教学目标,随心所欲,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其内在联系,设置“坡度”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迁移,既不能让学生“坐着摘桃子”,也不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月亮”。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跳远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模仿游戏练习,让学生自己体验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很快掌握立定跳远的方法和技巧,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多数教师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为此,体育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学生只有了解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更要把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以及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身体锻炼的相关知识;其次,要让学生掌握锻炼的顺序,合理安排锻炼方法,如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等等。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优化锻炼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
  七、满足心理需求
  动态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小学生喜欢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他们的进步与发展。
   如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用“你做得很好,老师和同学都为你的成绩感到骄傲,望你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等鼓励方式; 成绩较差有待提高的学生可用“你的表现,老师和同学有目共睹,你的成绩是努力的结果,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等语言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而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关注,及时引导,适时评价,及时反馈,从而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八、培养健全人格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体育研究证明: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预防、治疗心理疾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待胆小、怕事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游泳、跳高、跨栏、举重、摔跤等项目;
   对待性格内向、孤独、怪僻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经常参加球类、拔河、游戏等集体性强的体育项目;对那些遇事紧张、情绪失常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田径等公开、激烈的体育竞赛,使他们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接受考验、得到锻炼;
   对待性情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经常参加郊游、爬山、球类、棋类、骑车等缓慢、持久的体育项目,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
   对待情绪悲观、意志消沉、做事缺乏信心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立定跳远、跳绳、跑步、步行、基本体操等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帮助他们恢复勇气,树立信心,让他们健康成长。
  从“体育素质教育”到“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理念的又一次革新,是新时期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要求。因此,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要牢记责任与使命,时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健康的下一代。
  (责任编辑:李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