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恺仲
因为体育是课程规划规定的必修课,能保证素质教育对体育要求的实施(包括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习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和能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等。),所以我们必须抓好体育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教材特点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1.在田径教学中,根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长距离跑中,培养学生克服害怕长距离跑的心理障碍,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2.在球类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教学比赛,培养和锻炼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还要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作风。
3.通过队列和体操队形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
二、文化科学的素质教育
教师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所学的体育基本技能和所学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使学生的运动知识丰富起来,从而使各学科知识都能相互联系,并和实践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急行跳远的助跑起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这时再想跳远时的踏板起跳动作,学生就不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在助跑最快的速度下要短促有力地起跳。
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学习的课堂环境。例如,刚开始健美操的学习中,在教授完一套完整的健美操后,除了要让学生明白健美操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健美操“由上到下、由躯干到四肢”的创编之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让每个小组创编一套健美操,并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编排,教师组织各组的作品展示。自编自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智能发展。
要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能。例如,在短跑教学中起跑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和快速反应能力;体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本体感觉和时空感觉;球类比赛的攻守局面变化莫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带有游戏性、竞赛性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灵活性、多变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具有反应敏捷、观察准确等特点。这对于提高大脑细胞反应速度和发挥脑的潜力具有良好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灵活性和持久性都会得到增强。从人体活动上看,表现机灵、敏捷是学习和生活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能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状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1.体育教学项目繁杂,内涵丰富,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耐力教学中,由于距离较长,有的学生畏惧800米、1000米、1500米跑,主要是锻炼不够,心理不适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降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这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训练,而且是健康心理和顽强毅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教师可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创造精神,而且可以起到与德育相互促进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