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重视作文教学是国文教学的传统,历代文人骚客的名篇佳构无不缘于深厚的国文根基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状况却与宝贵传统及《标准》建议大相庭径。小学生作文素质之低下已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见作文害怕,不会写作文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一严峻现实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没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怎样较科学地理解小学作文素质的涵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素质教育?怎样才能较合理地评价小学生个体及群体的作文素质发展状况?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粗浅探微。
一、树立科学的作文素质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
1、小学作文素质是观察、思维、表达的三位一体。
《标准》建议,“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的表达能力即是写字中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是一个内物外化的过程。而所表达的内容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也就是来源于观察,观察是外物内化的起始阶段。思维则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缘于观察,出于表达,是观察与表达的中介纽带。积极观察能力的训练是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开端,谓之“源”。丰富的思维状态是催生“作文成品”的“自由内核”,是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求异性与想象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则是作文素质的最重要的体现,所谓有源之水,形成瀑布,始蔚为状观也!小学作文素质来源于观察,催生于思维,始发于表达。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是小学作文素质的三位一体。
2、小学作文素质是具体内容与真情实感的相辅相成。
小学作文离不开具体内容。写一段话或者写一篇文章,内容都要具体,不能说空话。譬如记叙文,一般都应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情节等。即使是一句或几句话的片断式训练,也应交待清楚谁干什么或怎么样,要让他人从习作中看到东西,想到东西,即所谓“言之有物”。有人认为,小学作文有“具体内容”就行了,所谓“真情实感”无所谓有无,此乃大错特错。“真情实感”并不是无谓地拔高小学作文的“情感因素”,只是要求学生写真事,写真有可能发生的事,写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说假话。而且,对学生习作中的“真情实感”的要求也应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古人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情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就形象地说明了情感因素在作文中的重要位置。如果说“具体内容”是小学作文素质的实体,那么,“真情实感”则应是小学作文素质的灵魂,二者只能是小学作文素质体系中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其一。
3、小学作文素质是能力训练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均等机会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及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技能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小学作文素质教育也应不无例外地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技巧,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能力。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小学作文教学也应不无例外地积极实施人文教育。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小学作文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因素被很多教育者忽略、遗忘。他们仅把作文素质片面地定位于“技巧”训练的低层次范畴,而没能升格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起兴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虽有其局限性,但在时下的中国小学作文素质教育大潮中自有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遣词选句、谋篇布局等技巧训练,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滞碍着学生个性的张扬,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显然相背,但作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方略又不能偏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便是高举“人文”大旗,积极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指导学生写自己写他人、写生活写感受,努力写出作文中的那个“自我”。显而易见,科学的小学作文素质既是能力的训练,又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二、构建开放的作文素质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1、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归属于语文课程体系中,一至二年级没有作文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两节。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只是小量地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作文教学改革。这种课程体系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标准》按学段明确提出了低、中、高三段的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建议。
1-2年级写话、3-6年级为习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几个最佳的智力发展期,即三至四岁(幼儿期)、七至八岁(小学一二年级)、十四至十六岁(初、高中期),《标准》的目标与建议正是按此提出的。并且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即开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样小学毕业时,绝对不会出现那些“尾巴靠腮”或者“流水帐”式的作文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表达素质、写作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扎实的训练,人文主义观念也能得到相应的培养。
怎样科学地设置小学作文课程?愚见以为,低年级应着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写话能力的训练,为此,一年级每周按教材要求外也可安排動画复述课,先放5分钟左右的动画片,然后,安排学生复述动画内容;二年级则应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动画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每周可安排“我的昨天”等口语描述课,要求学生把昨天的经历描述出来讲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讲得最逗人;三、四年级每周也可安排一些片断记叙,详细程度、字数、用词量等要求可在四个学期内逐步提高,教师提供一个生活情节,要求写出其中某一细节的具体过程;五年级可在谋篇布局上稍下功夫,这一阶段,应重视课本范文的讲解与评析,特别应突出其中的人文精神的赏析;六年级应安排习作课,以技巧训练为主,突出片断的精彩描写,注重立意、题旨、情趣的指导,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味道,尽力写出“自我”。当然,这只是相对于同层次水平而言,绝不能无谓地拔高到初中乃至高中层次的要求。 2、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
马克思主主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习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标准》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指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明显问题便是远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笔者以为,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要求学生细致地描述生活、引导学生努力地想象生活才是学生真正的写作生活。
认真观察生活是写出作文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培养与训练学生良好的观察力。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认为作家观察力好比是“一种透视力”,能在任何情况下测知真相,揭示那不断瓦解、不断重新组合的社会。一节四年级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已提前观察)写出妈妈的手,有一个学生写道:“妈妈有一双手,左手是五个指头,右手也是五个指头,两手共计十个指头,妈妈的左手心中经常冒汗,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她说不知道。”读了以后,让人忍俊不禁,正常人谁不是十个指头?正常活动时,手心都会冒汗,可见,这个学生观察的只是一般的生活,或者说,观察力较差,再去问问同班学生,原来是老师布置观察任务时,根本没有什么要求,只是说,“让妈妈把手伸出来给你看看,左右上下都看看,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是什么作文指导!要想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必须把好入口关,要认真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切入点、次序、重点、不同点并及时附寫自己的感受,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观察,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才有可能逐渐地变成“一种透视力”。
细致描述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观察到的东西,怎样说写出来,是一门大大的学问。小学作文教育是人生作文教育中的起步阶段,真实再现、细致描述是必须练就的基本功,是通向更高层次的第一关隘。怎样才算是真实再现?一言蔽之,就是什么东西都写出来,不要嫌学生的文笔太罗嗦,笔者以为,罗嗦的总比写不出来东西好。但是,都写出来又必须与“流水帐”分开才能有真实再现的意思。怎样分开?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认为重要的,多写几笔,不重要的,一笔带过,将所记事(物)的原因、时间、主要经过、基本状况等都交待清楚了,不就不是“流水帐”了吗!
努力想象生活是写活作文的必由之路。
优秀的“神品”作文,贵在一个“活”字,训练写实性基本功的同时,还必须在“活”字上大做文章,这是体现小学作文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譬如练字,专学颜体,即使用尽一生功夫,写得非常逼真,也还是“颜家军”中的一员,钱南园、何子贞即是。作文何尝不是,缺乏个性、失去想象的作文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鲁迅先生曾惊叹孩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创造和想象是孩子的本能,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与想象是孩子的“专利”。
阿Q是鲁迅基于当时的国民弱点想象出来的,生活中没有这个真人,但又到处有他的影子,逼人警醒,催人奋进;“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身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前赤壁赋》是苏子瞻基于山水与人生想象出来的,又给历代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力与美的享受。因此,作文教学通过续写故事、自编童话、一题多作、未来的**等形式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缜密构思是很有其必要的。
3、切实重视并改进范文的指导与赏析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与语文课的写作指导混在一起,既象作文课,又象语文课,不伦不类,形同花瓶而已。愚见以为,作文教学中的范文指导与评析方式应该来个“大换血”,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角。
请看这样一节作文指导课: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学的《今天我喂鸡》吗?你对“小老鸹”印象怎么样?想想看,谁先说……那么,作者和“小老鸹”熟不熟悉?(学生大笑,当然熟透了),作者是通过哪些来写出“小老鸹”样子的呢?……对了,通过它抢食时的动作表现来写的。嗳,“小老鸹”心里怎么想的呢?挨了批评,它又有什么感觉呢?假如你就是“小老鸹”,请把你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好吗?我们比比看,谁想得真象“小老鸹”!这节融指导与习作在一起的作文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学生竟写出:“我想多吃点,快长大,好下蛋给主人吃,可主人就是不懂,因为我无法和他说话呀,真是冤枉!”此外,辟出专门时间进行古诗文背诵赏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俾益。对此,《标准》列出了专门的推荐“背诵篇目”,怎么背,怎么析,全由学生自己设计,根本不用老师操心,学生又很乐意,何乐而不为呢?
4、习作交流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学生之间的习作交流几近为零。当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社会,学生自身作文水平、技巧的高低固然有赖于老师的指导与自身的练习,但相互间的习作交流也必定能促进学生个体及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这既是一个洞察未知世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交流、促进、提高的过程。交流习作的时间主要还应安排在评析课内。交流范围可以是小区域的,如同桌、前后左右、同组等,也可以是全班内的交流。当然,交流前,老师要有必要的提示与要求,交流后,还应要求学生写出百余字的感受,并指名当堂宣读,老师点评。有必要提出的是,在老师批阅前,小范围内定对象来个交流,老师批阅后,还是原来的对象进行二次交流,这样的感受可能就不同了。
5、日记,绝不能偏废
写日记是传统的训练习作基本功的方法之一,通过写日记,还能培养日记者严谨的生活态度与持之以恒的行为能力。日记更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和谐人际关系、发展想象力的直接反映。但是,由于诸多不正常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近年来,日记在校园中已渐渐地消失。部分坚持写日记的同学,只能将日记本悄悄地放在枕下或抽屉中,久而久之,心理活动记载的因素增加了,成了名副其实的“隐私本”,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征兆。作为教育工作者,既有传授知识的责任,更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良好行为能力的义务。如果说因为批阅日记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那么,完全可以改革批阅方法,思想开放些,胆子大一些,让学生自己互批、交流去!教师每周定期定量抽阅,学生的兴趣有了,心理活动开放了,习作能力提高了,有什么不好的! 三、积极的评价策略是鞭策学生自我奋进,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推进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应试教育阴影下的以分为本的评价机制,也已逐渐地转向了以人的进步与发展为核心的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积极评价机制。关于评价,《标准》也是提出明确的建议,“实施评价,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小学作文教育中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也应不无例外地改进评价机制,推行积极的评价策略,以敦学生内省、奋进,逐步提高习作素质。
作文本的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个體的直接交流,是对学生一次习作的直接评价。
过去,如果多到农村小学走走,随手翻翻教师桌上的作文本,那么,看到的多是“已阅”、“*月*日”、“没新意”、“有进步,再努力”一类的陈词滥调。最近,再到农村小学去看看,变化大多了:“恭喜你进步啦!”、“第二节的‘* * '(某个词)用得好,全班同学都要学习你用新词的勇气!”诸类的鼓励性评语随篇可见,但总的感觉仍然是套话多,针对性不强。愚见以为,小学作文评语要想真有实效,起码应注意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字迹工稳,一笔一画,让学生读得明白,理解意思;其次是对症下药,激趣为主。“对症”不单指问题处,也应包括闪光点,关键是,发现的问题,怎样用合适的方式揭点出来,既让学生明白接受,又能起到激发兴趣、促其进取的作用。圈阅的“精典”,即要充分肯定又不能“捧”得过头;再者是文笔简炼、语句精当,个别处也可适当文言化,学生会有新鲜感的!
改进作文的评价机制,还应切实注意作文评析课中的评价性语言。
与作文本上的评语不同,作文评析课的评析对象是全班同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找出本次作文的共性,在共性上大做文章,用精练又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层次、有弹性地提炼出学生共同取得的成绩。果真如此,学生每人都会对号入座,都认为这是在表扬他自己。请不要小看,这就是一种愉悦,学生的一种心理愉悦,对激发他写作的自信心很有促进作用。在此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将最“杰出”的作文拿出来当堂读一读,张扬其个性,告诉学生这篇作文“杰出”在哪里,让他们学啊,谁不想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堂宣读呢!很多知名作家回忆自己小学时代的作文被老师范读的情景时,脸上洋溢的仍然是当年的天真与自豪!至于那些“尾巴靠腮”或“流水帐”式的作文,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与奖掖,认真地和他的上一篇对照对照,找出进步的地方,来个狠狠的表扬!古语说得好,“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说不定你的这一表扬就能“扬”出一个“张树人”、“李树人”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