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的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玫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这个实验的详细介绍和具体分析,发现该实验研究属于原始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延长设计,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合作表现结果,即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的影响,自变量为合作训练等干预措施,其控制情况为非等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由于无关变量如成熟因素等被基本忽略,因此这个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较低,即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并不是唯一的主导原因。
  关键词: 幼儿 合作训练 《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相对忽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倾向,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从小就缺乏同伴间的亲密交往关系,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烈,儿童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行为普遍较差,这严重影响到我国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提高儿童的合作能力,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该实验选取80名幼儿作为被试,采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实验设计,利用故事讨论、教育游戏、生活实践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研究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紧接着文章从多方面评析该实验:该实验研究属于原始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延长设计,也叫不等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合作表现结果即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自变量为合作训练等干预措施,其控制情况为非等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由于无关变量如成熟因素等被基本忽略,因此这个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较低,即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并不是唯一的主导原因。
  二、实验基本介绍
  1.实验实施人员介绍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霍习霞,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讲师。
  2.实验方法
  (1)被试
  选取河北省第七幼儿园的两个中班,一个班为实验班作为干预对象,一个班为控制班不进行干预。每班幼儿40名,平均年龄为4.5岁,男女幼儿各20名。
  (2)实验设计及程序
  实验分干预实验和迁移实验两部分,两部分的实验设计均采用前后测设计。
  (3)干预实验设计及程序
  ①前测。干预实验的前测采用自然观察法。根据早期研究合作行为的“卡车竞赛”法,布置一个活动室,利用玩具材料按路线布置成仿真赛车现场,事先准备两辆大小和形状均相同、颜色不同的玩具卡车,沙包若干充当货物。小朋友两人一组做开车运货(沙包)游戏。一人开红车,一人开绿车。红车走红色的弯路,绿车走绿色的弯路,不论是红车还是绿车都可以走中间的一条共用的直路(黄色的路),每条路只能使一辆车通过,每个人都能控制一个能走直路的门。幼儿在参加比赛时,两人一组运货,两人分别在直路的一端,相对向另一端同时运货。
  记分方法是:由于两人走直路合作运货需要很好的配合,因此能够这样成功合作的记3分;一人走直路一人走弯路记2分,因为这是他们在考虑对方后,一方让步出现的结果;两人都走弯路记1分;相互对抗不能完成任务,说明没有出现合作行为,记0分。
  ②后测。方法同前测。为了减少练习效应,测试使用的玩具材料在颜色和种类上有所变化。干预实验3个月后,即在第一学期末进行。
  ③延迟后测。实验停止3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方法同上。为了减少练习效应,测试使用的玩具材料在颜色和种类上不同于以前的测试。
  (4)迁移实验
  迁移实验的目的是要探讨合作训练的结果能否有效地运用到合作解决数学问题上。迁移实验采用前测后测实验班控制班设计,前测、后测和延迟测验时间与干预实验的前、后及延迟测验时间相同。
  迁移实验的任务是让不同团体的幼儿合作完成按数取物的数学任务。为研究团体大小对合作的影响,将幼儿分成两种团体:一种是对幼儿进行2人配对分组,另一种是进行3人配对分组。先进行2人组合作按数取物测试,再进行3人组测试;每一种团体中又先进行合作按7取物测验,再进行按10取物和按20取物测验。
  记分方法是,如果两人能够合作完成按7、10、20取物,分别记1、2、3分;3人合作完成任务者分别记2、3、4分。
  (5)实验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以陈会昌的幼儿社会技能训练课为参考。关于幼儿合作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商量、处理争吵、建议和劝说、在群体中作决定、尊重他人的观点、分享、容纳他人。每周一和周四进行一次教学干预,每项内容进行3个课时的训练,共21课时的集体教学,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其他课程中也要进行随机合作教育,干预时间为3个月。
  三、对《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的评析
  该实验研究属于原始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延长设计,也叫不等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首先,该实验研究选取河北省第七幼儿园的两个中班,这并不符合随机分组的原则,因此属于非随机分组的准实验。其次,准实验的重要特征除了不随机外,还有不等组,即便该实验的前测值完全相等,也不是真实验,因为其它的非实验变量影响到该实验变量的变化。
  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合作表现结果即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自变量为合作训练等干预措施,其控制情况为非等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由于无关变量如成熟因素等被基本忽略,因此这个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较低,即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并不是唯一的主导原因。
  此实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以确定两组是否等组,其数据结果表明两班在实验前合作水平无显著差异,说明分班合理。该实验对这两组又进行了后测,其目的是去除受试者的前测影响,这两点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度。除此以外,该实验还使用延长测,即实验停止3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这种方法注意到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长期效果,使得实验的外在效度得到一定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实验忽略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它并未在实验中区分成熟因素和合作训练的效果。由于受试者为平均年龄为4.5岁的孩童,该特殊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能力的自然发展和成熟及其个性社交能力的日趋成人化等因素,都可能干扰到合作训练的效果,即实验的累积效应。此外,对照组“污染”等无关变量的控制未能在实验中提及,由于该实验采用控制组和对照组进行合作训练的比较,两组孩童在实验中互通实验信息也是会发生的。再者,第二组迁移实验,就其文中阐述的,其目的是“要探讨合作训练的结果能否有效地运用到合作解决数学问题上”,但是迁移实验应该是两个领域的迁移而不是为了解决数量化问题。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其与前组实验区别不大,迁移实验的安排就略显多此一举。最后,实施实验的教师在几组实验中是否相同也是对实验情况控制的一个因素,但在本实验研究中并未给与交待。
  四、结语
  总的来说,《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这个实验研究不算成功,除了上面提及的种种问题其逻辑较为混乱外,表格分析也不规范,应该使用标准统计表,使各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更加清晰。因为不随机分班直接影响效度,所以建议使用随机分组,并多方面考虑到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对照组污染、实验教师是否相同等无关变量的控制。最后,其提供的数据有些水分,过于理想化,不能排除为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实验者对数据有所取舍等情况的发生。我建议采用统计控制方法控制班级原有差异,也可通过协方差分析控制前后测。
  
  参考文献:
  [1]Brownell,C.&Carriger,M.Changes in Cooperation and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Second Year.Child Development,1990,61:1164-1174.
  [2]Lafreniere,P.Cooperation as a Conditional Strategy among Peers:Influence of Social Ecology and kin Rel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6,19,(1):39-52.
  [3]Mize,J.&Cox,R.Social Knowledge and Social Competence:Number and Quality of Strategies as Predictors of Peer Behavior.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0,151:117-127.
  [4]李幼穗等.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4).
  [5]陈会昌.幼儿社会技能训练课程[J].儿童社会化,2000,(1).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