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娟娟

  摘 要: 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基层人才紧缺双重矛盾的并存之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政部门和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基层就业 原因 对策
  
  大学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因此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问题也备受关注。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则出现了人才匮乏现象。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大学生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深远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目前,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城市仍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而一些偏远省区,急需人才的基层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只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许多毕业生宁愿去东部沿海省、市打工,做一些没有技术要求的工作,也不愿下基层从事社会保障周全的工作,更不愿回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基层创业。不少东部地区的大学生不愿前往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很多农村的毕业生也不愿回家乡工作。
  与发达地区、沿海大城市相比,边远地区和基层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流通及自然条件都相去甚远,而这里却又渴望大学生来发挥他们的才能,以改变落后的面貌。由于人才的分布不均,目前基层人才匮乏已经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地步。
  一、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
  1.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各种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方面都还没有涉及。虽然不少大学生都喜欢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喜欢农村新鲜的空气和广阔的视野,喜欢那里纯朴的民风和习俗,但当他们真正在基层工作以后,才发现基层的实际情况与生活的压力不允许他们享受那份安逸。随之而来的家庭、事业及未来等现实问题,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重新回到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寻求就业的机会。
  2.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去改变基层的整体状况,但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仍然偏少。再加上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基层单位甚至连基本的工作都难以开展。多年来,国家和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缺乏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政府政策导向的滞后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加之,长期以来,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就导致了“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出现。因此,国家和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和实施一些政策,如在大学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学生到基层工作,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等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总体情况看,这些项目规模小、资金投入少、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志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需要,挫伤了有志于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积极性。
  3.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落后。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其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均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大幅扩招,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未能与时俱进,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要。就业指导也未真正涉及就业的内涵和大学生将来的就业生涯设计,仅仅停留在提供招聘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基本层面上,致使很多学生在临毕业时还不能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将要干什么,美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当然,这是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意识的表现,可也是高校就业指导滞后的体现。
  4.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主观认识不足。
  目前,毕业生还不能很好地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阻力,对理想和现实定位的切入点往往把握不准。毕业生首次就业的目标基本定位在报考公务员或大企业及事业单位。据调查,公务员岗位虽然只为毕业生提供了1%的就业机会,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眼光。大学生存在这样的就业选择,与长辈对他们的高期盼和社会大众的就业偏见密切相关。一方面,不少农村家长对培养人才的投入较大,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脱掉“农皮”,到大城市去工作、生活,而不像他们自己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到城市就业等同于发展的前途,到基层就业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此外,很多毕业生自己对职业发展缺乏科学认识,急功近利倾向较为严重,一心往大城市走,对基层工作没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二、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福利待遇。
  建议国家为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制定一些待遇上的特殊政策,比如给他们发放一定的专项补贴,由政府贴息提供住房贷款,或补助一定数额的购房款、安家费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各类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必须为其交纳住房公积金和医疗、养老保险。
  鉴于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有限,农村自身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实行由省、市、县和乡镇多级财政分担基层就业大学生工资办法,优化基层就业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提高其工资待遇,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大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各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后续服务保障。
  2.鼓励和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基层经济。
  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逐渐改变我国的农业现状,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新型经济,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样才不会让大学生觉得他们四年的大学学习毫无用武之地,才能吸引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用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发展技术农业,改变农村经济现状。
  3.基层单位创造、优化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基层单位要保持政策的诚信度,严格贯彻落实和兑现相关政策,使毕业生安心地在基层就业。要在资金上倾斜、思想上帮教、工作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使毕业生在基层顺利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不断成长。
  基层单位党政领导要时常要求干部配合大学生做好相关工作,加快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适应基层的工作及生活。基层干部要适当放权给大学生,让他们不仅敢想,而且能放手去做,给予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适当的定位,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
  4.学校要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基层工作能力。
  学校要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来强化基层意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能力。
  (1)改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育。建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和社会实践等“元结构”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技能为目的,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坚持长期性、多样性、分类指导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从事教学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广泛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基层工作能力。
  面对农村复杂的社会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相对滞后的文化,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要想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其难度相当大,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热情,而且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等,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丰富基层工作阅历,逐渐掌握农村工作技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