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艾梅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合作,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转变教学理念,真正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的教学习惯,使得学生只是满足于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为力争“灌输”更多“食物”的“填鸭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性,与新课标所要求的“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保持乐观心态》这一章节时,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为了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使用这样的开场白:“老师知道班级里有多才多艺的学生,能不能给全班同学唱一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希望》啊?”“唱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长今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始终充满了希望,是因为她具备了什么品质?”“回答得好,是乐观。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就会永远充满希望和快乐。现在请同学们看教材,并思考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教师留出规定的时间让学生看完教材和思考题后,向学生提问:“鞋业老板向非州派出两个职员考察当地的销售市场,考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那儿的人一年四季‘打赤脚’,但是,两个职员回来向老板汇报的内容却是截然相反的,一个说没有市场,另一个说市场广大,请同学们踊跃回答,你们支持哪一个职员的观点?再好好想想,有没有不同于这两个职员观点的其他观点?从这个小故事,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学生热烈讨论后,教师作出小结,使得学生明白,面对同样的情况,善于发现积极因素的人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只看到消极因素的人则变得悲观失落。因此,乐观者的心中总是充满机遇与希望,悲观者的心中只感受到丑恶和失望。所以,乐观和悲观,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通过直接参与和自主思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变教学策略,有效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想有效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教学策略,确认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式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行为与后果》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海因茨偷与不偷”,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利用“如果你是海因茨,是偷药还是不偷药?”这个“辩题”,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一个组的观点是:“支持海因茨偷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先挽救妻子的生命要紧。”另一个组的观点是:“不支持海因茨偷药,因为偷药是不道德的,是破坏社会法制建设的行为。”教师要求两个辩论小组的成员,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准备。两个小组的成员为了在辩论中“取得胜利”,在课前搜集材料,组织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等。由于准备充分,加上部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拥有相对丰富的信息量,有些同学的观点甚至出乎教师的想象之外,比如有的同学针对“海因茨应该偷药”这个论点给出这样的辩词:“海因茨为了挽救他妻子的生命,曾请求药剂师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能允许他延期付清,遭到了无情的拒绝。而药剂师欲以成本价的十倍出售此药,这是药剂师丧失医德,见死不救,并利用法律的空隙,为自己牟取暴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思想品德课上曾学过这样的课程,‘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是可贵的,所以,海因茨撬门偷药,是情有可原的。”而“不支持海因茨偷药”观点的同学给出这样的辩词:“海因茨偷药,从根本上探究就是因为没钱治病。为什么没钱治病?其一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好吃懒做,造成了自身的贫穷。其二是因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公民不能保证就医,其三就是医药部门监察不力,在暴利的驱动下造成药价太贵,使老百姓治不起病。但是,即使有上述种种原因,海因茨也不能撬门盗窃,试想,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以此为盗窃的借口,社会将成什么样?”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进行素质教育,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在体会到主人翁精神的同时,获取知识和提高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