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路红普

  摘 要: 本文在对高校校园文化界定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起到的隐性作用等相关问题,旨在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一个理论基石。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隐性育人功能 特征 表现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任何社会都产生着层次多样的文化现象,而教育正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文化为主要内容,凭借各种载体所实施的社会性活动。因此,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应用广泛,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16世纪才演变为培育、有教养等现代文化的意义。在西方,英国人泰勒首先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化在内的复杂整体。”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特指对人实施教化,把新生不懂事理之人培养成为有教养之人的过程,带有动词“文化”的含义。时至今日,不同学派站在不同的观点立场上对文化所作出的界定也各不相同,但大都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创造出的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高级阶段,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有着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但由于其培养对象的不同又使其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它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对象大多为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他们不像小学生般被动地、消极地适应灌输教育,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校园文化在影响制约他们的同时,也在改变、创造着校园文化,二者彼此互动、相互影响,从而使双方处于一种线性发展状态。
  二、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的特征和表现
  (一)特征
  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在社会某一领域或行业上的技术性专门人才,而且是适应历史变革、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四化建设重任的通才。如果说培养大学生首先成为“专才”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的,那么育人养德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成为一个“人化”的“通才”则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等诸多隐性教育功能来达成。
  (二)表现
  大学是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大学校园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在教育培养人方面所达成的最高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弥散性、隐蔽性和易接受性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高等教育过程中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向着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在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育人功能
  在高校校园里,形式各异的教育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书育人的功能,但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一个影响因素,潜在和内隐性使其在育人方面明显不同于显性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及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不是以强制性手段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而是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通过给学生营造一种精神体验和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陶冶。高校校园文化由于深藏在赤裸裸的显性说教教育之后,渗透在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等每一个过程、细节、状态之中,学生不容易感觉到有人在“教育”他。通过校园文化的科学建构,教育者以暗含内隐的间接方式,将教育目的渗透于无形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便于在无形中主动接受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大学生正经历着剧烈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期,思想意识正从盲目的认同与感性的批判走向主动的认同和理智的反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期。高校校园文化无形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可以避免单纯的正面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收到正面教育所不能有的效果。所以,高雅的校园文化应该通过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大学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接受全面的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净化。
  2.导向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员工主动地接受一定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准则,向着社会所期望的发展方向前进。大学校园活动主体的巨大差异造成师生员工参差不齐,观念多变不稳,多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存、科学与愚昧同在、先进与落后同行等现象普遍存在,极易造成大学生主体角色的迷失、思想紊乱,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既需要精神安慰、感情抒发、思想信仰的寄托,以解决内心矛盾的冲突,又拒绝“家长式”的灌输教育,排斥权威。高校校园文化却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采用隐蔽性的教育手段,不易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处在“被教育者”的地位,也不会感觉到有一位教育者站在自己的面前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指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现教育者意图的校园文化的引导。
  3.陶冶育人功能
  陶冶育人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是指人们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特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是寓教育于生动的生活形象和感人的美好情景之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或者是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受教育者的情绪,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美化受教育者的心灵,从而完成学校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高校校园文化的陶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造了一种与校园文化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和谐、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陶冶人的精神环境,以校风、校貌、学风、校园精神等精神形式呈现出一种高度综合的观念形态的文化,给生活在该种文化形态下的全体人员以深刻的情感体验。有了此种体验他们就会增强对这种精神的认同和追求,最终形成学校特有的情感育人环境,作用于师生双方,最终在精神层次对学生实现全面的教育,塑造其完美人格。
  4.娱乐育人功能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外,还将参加形式各异的文体娱乐活动,学校里缤纷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愉悦师生身心的同时,还反映了一所学校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并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影响师生员工的发展。学校的体育、美育和其他文体活动能间接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诸多内在能力的提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磨练意志和对挫折的容忍力,同时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事事处处都充满激情,保持健康自上的心态。这种教育功能在短期内是看不到的,也是难以量化的,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娱乐育人效果对学生走进实践生活确是意义巨大,所以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不容忽视。
  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表现之外,还有凝聚育人、约束育人、辐射育人等诸多隐性育人功能,但在宏观上都可以归入以上四个方面。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营造出科学、文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以便消除显性教育过程中的死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起到教育环境所应具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Z].新华出版社出版,1990.10.
  [2]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3]陶国富,吴梦宇,蒋宏主编.大学校园文化[Z].学林出版社,1997.6.
  [4]刘德宇著.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6.
  [5]郭成,田丽主编.大学校园文化嬗变和构建[Z].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
  [6]任友群.高校校园文化与人的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36-40.
  [7]谢长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3,第七卷,(1):85-87.
  [8]王翠.高品味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7,第20卷,(4):73-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