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萍 吴暾华
摘 要: 本文根据《环境经济学》的教学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课程 教材选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传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1]。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1.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环境经济学是在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边缘性
环境经济学研究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是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所以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1.2应用性
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并使这种效应转化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的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1.3阶级性
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所以环境经济学也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要求。
1.4科学性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当然具有科学性。资本主义环境经济学中的科学理论,也可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5综合性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综合的。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它涉及人、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从效率、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等角度来分析、研究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也都纷纷设置了环境经济学学科专业,或开设了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课程。随着人们对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以环境经济学为内容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其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这些变化的一部分反映就是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和教材日益增多。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和质量的首要前提,在选择环境经济学教材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难易度要适中,考虑到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从教材内容、练习题方面注意深浅程度,使环境经济学教学内容既不超出学生的现有经济学基础,又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2)由于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所选教材首先必须较新,书中所选案例也需新颖、贴近实际;其次教材内容必须权威,尽量选择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等。这样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础内容的同时,又可以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还可以借鉴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并为己所用。
李克国教授主编的《环境经济学》(第二版)就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不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书中内容体系的安排也较为合理,既可以保证以通俗、准确的方式把《环境经济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又可以将它应用到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的实践中。该书既有系统的理论经济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指导性,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教材。另外,在《环境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首先介绍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思考,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浅析
考虑到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在进行《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保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环保意识,进而理解和支持政府在环保领域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积极投身到环保工作中去。
3.1《环境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学生的一些教学反馈中发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理解不深,在面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时无法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如的分析进而予以解决。我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即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培训中,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成熟,案例教学法也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进而被广泛应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3]。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环境经济学》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环境经济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人类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的发展是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发展同步的,因此只有选择“与时俱进”、典型、真实的环境经济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方向一致。例如在“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章节中,其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机会成本法”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来讲授。“机会成本法”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作出最有效的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方案。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因此选择了一种使用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相应获得效益的机会。采用其它方案能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价技术,尤其是当某些资源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该方法可以较为合理地评估出资源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个概念从字面来理解相对较简单,但如果对该重要方法的讲授只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是不够的,面对实际的环境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很难进行相关分析。如果利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首先将“机会成本法”的定义进行凝练――“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并指出,利用“机会成本法”来衡量一种资源的价值时,该资源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种属性:(1)资源必须有多种用途;(2)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例1:资源M有A、B、C三种使用方案。且A、B、C三种利用方案,所获效益分别为1000元、2000元、3000元。利用“机会成本法”来分析的具体步骤为:若选A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3000元;若选B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也是3000元;若选C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2000元。综合以上分析最后的选择结果就是选择C方案。这个案例较为简单,从定义出发就可以分析出正确的答案。讲授完毕后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供同学练习,考查同学是否已掌握。例2:一个美国学生申请了三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学费$50?郯000,没有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60?郯000;第二所大学学费$30?郯000,$1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40?郯000;第三所大学学费$20?郯000,$2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15.000。问最后该同学应选哪所学校?该练习题就较上一个案例更深一步,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通过计算可知,进入第一所学校的收益:$60?郯000 - 50?郯000 = $10?郯000;进入第二所学校的收益:$40?郯000 + $10?郯000 - $30?郯000 = $20?郯000;进入第三所学校的收益:$15?郯000 + $20?郯000 - $20?郯000 = $15?郯000。因此选第一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选第二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15?郯000;选第三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通过以上两个由浅入深的案例讲授,我发现,学生确实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机会成本法”,也对“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的理解更深一层次。通过课后作业和后续的考试也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该方法。
3.2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经济科学。我国的《环境经济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和科研都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而较少涉及《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徐大伟等[4]认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应在结合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经济分析测算、环境政策模拟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理论应用性研究内容,并提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四个主要模块:(1)环境经济建模与动态分析研究;(2)环境统计、计量与核算研究;(3)生态环境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研究;(4)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这一系列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协调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之间关系所需的应用技能而展开的,旨在培养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的经济管理和研究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大《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对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4.结语
《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提高《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南,逯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7-10.
[2]李克国.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3]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 1: 22 -24.
[4]徐大伟,陈德湖,张琳.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J].2010,3:77-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