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本文从认真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落实课堂的趣味性、优化教学时间、优化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注后进生等方面对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要质量?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备课,认真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决定性环节。教师应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获得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这些准备无疑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每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对一节课的设计中,要明确这一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节课的灵魂。与传授的知识相比较,这一点显得更重要,知识会遗忘,但情感不容易遗忘,只要我们想办法去寻找这样的点,就有可能唤醒他们的心灵,至少可以引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三维目标的落实上,上课之初便向学生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让学习目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明确的方向感,避免开放的课堂上有偏离航向的事情发生。这也正如布鲁姆斯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束的时候,师生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教师能成功地导入教学,就会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插图,直观教学,突破难点。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达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因其直观而容易接受。例如:“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讲述“五四精神”时,可从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利用“还我青岛”、“五四”传单的影印图片,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过程的印象,通过概括图片等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历史是过去的,又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境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再现当年的风貌,相应的情境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虎门销烟”、“开国大典”的盛况,再现当年的情境,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4.联系乡土人情,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徐州是汉文化的集中地和淮海战役的主战场,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楚王陵、龟山汉墓、戏马台、淮塔等,把这些身边的历史融进历史课堂教学,既能补充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既能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加快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时间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合理安排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这就等于增加了有效的时间,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要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倡的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时间,可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活动密度增大,课堂节奏加快,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解决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
  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结构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则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的激情也随之消失,最后完全变成知识的容器。新课程倡导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体验式学习为主”转变,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执教《红军长征》一课时,在讲长征经过时,就由一个学生充当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路途上的艰难险阻,感受长征精神,这种体验式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
  五、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如果没有战国时期的思想自由,就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如果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学生哪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连对问题的回答都是战战兢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必然受到压抑;因此,实行教学民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主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关注后进生,注重分层指导
  后进生的转化对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必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我尝试了课堂分层教学法,以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在目标达成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分别制订目标,让后进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方面作分层安排,让后进生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期望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七、教师博览群书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流不息的河流,而且应当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毋庸置疑,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先决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