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呈现模式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莹莹 白念文 徐加新

  摘 要: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该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代大学生,无论任何专业,都要具备语言文学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以提升《大学语文》的价值和地位,让该门课程真正起到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 《大学语文》 人文科学性 故事情境 辅助课程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或文化两个方面,如何更加合理地运用语言和文字,使之更好地记载和传承人类文化,是《大学语文》课程集中思考的问题。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对非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课,即使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军事院校,也对《大学语文》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以往的教育经常有“学理的不懂文”的弊端,所以应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提供平台让他们了解我们五千年的伟大民族,了解祖先创作出的光辉灿烂的文明,以及全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魂。那么怎样实施这门课程才能在学员培养过程中最好地体现其价值、达到理想目的呢?
  一、授课过程中应贯彻“人文科学性”
  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在精神上有理想有信念有人文精神的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篇章都是中外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作品,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追求理想,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产生共鸣,可以让理工科的学员获得真、善、美的感受,获得优美、崇高的人格升华,进而获得心灵净化及人生的感悟。
  因此,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文选,还要了解文选之外和它有关的一切要素,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意蕴、文化价值和丰富哲理,使学员获得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进而引导学员把国家的强大、祖国的振兴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员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对人的理解,完善对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讲授屈原的《橘颂》时,橘树本身的特点从文中就能总结出来,不仅外表很漂亮,而且品德高尚:“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秉德无私”,等等,由此可看出其美德。但这其实不但是为了赞美橘树,而且体现出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让学员分析出其中的联系。这还不够,因为它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而且对现今的生活有启发作用,这就要求教员进一步深入教学主旨,从文章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的精神出发,考虑应如何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又如讲授辛弃疾的词时,不仅应体现他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而且应启发学员思考作为成长在社会主义优越环境中的现代军人应该如何更好地报效祖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在讲授苏轼诗词时,可以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体现他的真性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员树立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竹杖芒鞋轻似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这样,《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体现无遗。
  二、创设故事情境,造就创新人格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把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展示给他们。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形式本就是相通的,同一主题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相对文字的抽象而言,影视等文艺形式更加直达人心。而且,许多文学作品或者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或者被配上生动的插图、配乐,在教学过程中,附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音乐、绘画、影视作品等进行鉴赏,从而为学员在理解文字和把握形象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如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可以放映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让学员更直接地感受其雄才大略,体会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理。又讲鲁迅先生的《伤逝》一文,作为放在课堂上来讲的一篇课文来说,篇幅很长,而且这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整个故事都在男主人公涓生充满忆念、追悔和感怀的自述中展开,如果单用课堂的时间来讲,则可能效果不会太理想。因此,可配合影片播放,使学员形象地了解作品主要内容,认识涓生、子君两个人物,再通过系统讲评,使学员在既有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下与文本对话,教员可从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来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分手?贫贱夫妻百事哀吗?涓生忏悔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子君对婚姻失败该承担什么责任?……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使学员深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五四”以后个性解放不彻底的主题思想。
  因此,创设鲜明、生动、充满动感的故事情境,可以强化学员的感知过程,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员的个性,在超文本、超语言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品位,造就学员的创新人格。
  三、开设辅助课程,构建文化课程群
  对于本课程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核心课程,辅助课是指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受教育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的课程。目前很多军队院校,除《大学语文》为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辅助开设了“军事应用文写作”、“唐代诗词鉴赏”、“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宋词鉴赏”等选修课程或讲座,构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大学语文》综合课程体系,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也可以将《大学语文》系列课程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组织学员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古典诗词朗诵会,等等;还可以组织学员参加文学社、诗社、创办文学刊物等等。这样,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以锻炼学员的自身能力,使其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可以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无形中增强学员的自信心,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是搭建文化和学员之间的桥梁,也是教员传教育人的平台。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最能体现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更会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努力探索,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健春.大学语文教育的创新理念研究.文学教育,2009.
  [2]强金国.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徐琛.教育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今日科苑,2009.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