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地区推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建设“一带一路”和高等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为培养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广西高校应适时引入东盟语种课程,增开多语种隐性课程,通过大学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课程的衔接、基础类英语课程与通识类英语课程的衔接、大学英语课程与东盟语种课程的衔接、大学外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衔接,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体系,推进广西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升级。
  关键词: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体系;东盟语种课程;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033-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in order to cultivate regional international talents for Asian countries, Guangxi colleges should integrate Asian languages and more implicit language courses into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system by connecting college English with high school English, EGP with EIC, college English with Asian languages and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xplicit courses with implicit courses to upgrade ELT reform for Guangxi colleges.
  Keywords: regional international talents; college PFL curriculum system; asian language courses; curriculum connection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转为国际共识,中国正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型,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1]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在2018年吹起了振兴本科教育的集结号,2019年伊始,又打响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以适应国家对“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
  为了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①教育部高教司针对当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先后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2018年9月召开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会议,明确指出将公共外语教学纳入“国家战略”,以推动“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19年1月24日召开全国高教处长会,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会上明确表示,将全面推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升级,将在有条件的大学开展第二、第三公共外语课程的试点工作;他还强调,我国中西部24个省市区高校数量及高校本专科生数量均占中国高等教育60%以上,中西部高校振兴升级迫在眉睫。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即将进入多语种时代,大学英语课程从语言、文化和教学模式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培养更多的“专业+多语言能力”的人才,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当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多地处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作用,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立足广西,以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外语能力模块,[2]在剖析构建广西地区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方案,推进广西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升级。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通常按学科设专业,按专业设置课程,各专业课程由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等板块组成。目前国家对高校专业设置采取动态管理机制,但在公共课程中,大学英语始终是一门必修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涉及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存在一些痼疾。
  (一)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断层问题
  在外语教育领域,各学段间的课程衔接是体现外语课程体系完整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高中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出现断层,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课程标准制定与修订
  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是指导我国英语教学的国家文件,制定或修订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英语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和大学英语都进行了课程改革,大学英语先后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1999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年)四个教学指导性文件以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而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之前,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严重滞后于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未能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效联动。
  2. 教材使用与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均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采購,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等方面,选修课程及校本课程的设置只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几乎不上或根本不上,更谈不上开设扩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人文类课程。在这一层面,高中英语教学不仅削减了英语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忽视了对高中生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也大大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    3. 高考的负面反拨作用
   在我国,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培养及人才的选拔至关重要,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国考”。高中英语教学是以阅读理解为主体、兼顾听说写的综合性教学,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挥棒使高中英语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抛弃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因此,以高考为导向的高中英语教学加剧了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断裂程度。
  (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空心化”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学英语一直被称为“公共英語课”,属于公共外语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门不被重视、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外语课“形同虚设”。[3]随着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②的颁布,“公共英语”正式改名为“大学英语”,从此“大学英语”的地位得以提升。
  然而,随着大学英语地位的不断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日渐凸显“学用分离”的诟病,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批评。他们认为,在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空心课程的存在越来越明显,而空心课程就源于外语教育。[4]相对于实心课程或有心课程(substantial course or curriculum),空心课程或无心课程(hollow course or curriculum)是仅有课程形式,不具有应然内容(知识体系)的课程。在中国语境下,由于长期存在“重工具,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化”、“重知识,轻素质/情感”、“重西方,轻本土”等现象,缺少“课程之心”的大学英语课程被视为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典型的空心课程。
   (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同质化
  总体来说,经过十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些重点高校基本上做到了工具性、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一些地方普通院校,为改而改,简单粗暴地采取压缩课时、减少学分的方式进行应对,缺少学校特色或区域性外语教育特点,没有体现出大学英语课程的个性化和优质化特征,课程设置趋同性明显。
  主要表现在:外语课程设置缺乏学生需求分析;教材陈旧、种类单一,而且对于教材的处理简单肤浅;课程设置趋同,语种单一,以英语基础类课程为主;课程设置缺乏人才培养与外语教学的整体思考与设计,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和外语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化和整合等。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链条断裂,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处于低水平发展;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空心化”和课程设置的同质化与低质化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似乎进入了“瓶颈期”。
  三、构建广西高校公共外语多元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国家,截至2018年6月,广西高校共计78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含独立学院)。③较于经济和教育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来说,广西的外语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同样存在着上述的问题。但是培养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开设多语种课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公共多元外语课程体系,广西高校具有诸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地缘优势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从地理(路程近)、时间(用时少)、人力(资源多)和经济(费用低)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二)语言和文化优势
  广西聚居着汉、壮、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与东盟国家20多个“同源异族”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性。越南的岱、侬、拉基、布标、山斋五个民族与壮族是亲兄弟姊妹的关系 ,而与其他15个民族是堂兄弟姊妹关系。[5]越南语和壮语在语法上也很接近,两种语言都有大量汉语借词且读音相近。从语言的相同和相近、地名的相同、民歌旋律的基本相同、部分民间信仰的相似相近和体质人类学的相似等方面来看,壮族、泰族(泰国的主体民族)、老龙族(老挝的主体民族)、傣族同源。[6]由于与东南亚语言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广西高校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东盟国家语言有先天的优势,即便是就读于广西高校的外省大学生学习东盟语言也不会很难。
  (三)国家政策扶持优势
  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该《愿景》明确指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面向东盟具有“英语+东盟语种”多外语能力的区域性各级各类人才是广西各高校的时代使命,也为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升级带来契机。
  (四)教学资源优势
  目前,广西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东盟语种专业(以越语和泰语语种为主),其中广西民族大学是广西开设东盟语种最早、最多的高校。该校开展东盟语种教学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东盟语言专业人才,教育教学资源丰厚,除英语外,还开设法语、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8个语种,语种几乎覆盖东盟所有国家。除此之外,其“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宗旨、成熟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为区域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提供了难得的模板。
  (五)社会就业优势
  通晓“中文+英语+东盟语种”的大学毕业生是当今东盟国家最急需的人才,也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人才,因此,广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多和更好的选择和机会。既可以选择在本地就业,助力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到东盟国家从事一些待遇好、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教育、文化等方面做贡献。   综上所述,广西高校不仅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具备了边疆跨境民族的语言互通、文化认同的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于一身。广西高校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东盟语种纳入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体系,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构建广西高校公共外语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广西高校应通过大学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课程的衔接、基础类英语课程与通识类英语课程的衔接、大学英语课程与东盟语种课程的衔接,以及大学外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衔接,构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体系,实现从“英语”到“英文”、“英语课程”到“外语课程”的转型升级。
  (一)大学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课程的衔接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加强高中与大学间的衔接”、“鼓励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共同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各阶段拔尖人才的培养”等。《纲要》提出以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为目标的“掐尖式”改革思路迈出了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真正衔接的第一步。[7]
  大学一年级是中学教育阶段与大学教育阶段的“接口”,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并非“中国特色”,而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④大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能否适应,适应得快与慢、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情感的发展状况和学业的成功与否。[8]
  为了有效解决“接口”问题,针对大学一年级专业课程少,学业负担轻的现状,大学英语在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可采取集中和强化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原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也可适当增加课时和学分,多开设选修课程与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大学新生收心定神,尽快进入大学英语学习状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中学英语课程的自然过渡与有效衔接。针对广西高中英语应试教学严重,大学新生英语整体水平相对低下、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大学一年级的衔接教学工作更加需要做细、做实。
  (二)基础类英语课程与通识类英语课程的衔接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一个人思想和文化素养的体现。从现代外语课程教学目标及其形成上看,人们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变成一个更有作为的本国人,更理性地看待本我文化,将他国文化引进来,也将本我文化介绍出去,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基础类英语课程与通识类英语课程的互补性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输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凸显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从本质上说,外语教学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范畴,外语学习应是一种基于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多元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加强通识类英语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与基础类英语课程相融合,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延伸到“文字”、“文法”、“文本”、“文学”、“文化”,使大学英语课程“实心化”,培养学生成为“文明”的人。⑤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语言与文化丰富,大力开设大学英语通识类课程是一种以国际的视野探索民族文化、中国(主流)文化及外国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研究,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学校教育文化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三)大学英语课程与东盟语种课程的衔接
  我国的“多语种”外语教育理念最早由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开设多语种旨在培养当时国家急需的多语种外语专业人才,并非针对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语种外语教学政策与规划研究开始起步,在2011年和2014年,国家语委分别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语言能力研究中心”,提倡开展多语种外语教学,为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培养储备多语种人才,鼓励更多的中国人学会一到两门关键语言。2019年“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深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大学开设第二、第三公共外语课程,培养和储备国际化人才,提升外语教育的战略地位。
  广西应充分利用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地理优势,发挥其“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作用,为大学生开设东盟语种课程作为第二、三外语的学习,并通过第二、三外语的学习促进英语的学习和提升,培养大学生的多外语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大学生具有“英语+东盟语种”的多外语能力不仅是区域性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首要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文化资本”,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四)大学外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衔接
  外语课程的多元化不仅包括英语类课程的多层化、多元化和立体化,还包括语言种类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大多针对显性课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一直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外语隐显性课程有效衔接关注的更少,[9]而大学外语隐性课程的不足与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基于其区位优势、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该校应多设计、开发和优化大学外语隐性课程——研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外语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吃民大饭、做民大事、打民大牌”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广西高校的研修课程可包括校内活动(社团、俱乐部、各种比赛等)、学术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国内社会实践(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国际会议或会展、国际艺术节或体育赛事等)和各种服务社会项目或志愿者活动。此外,还有国内外研修项目(国内交换项目、假期游学、研学旅行,短期留学等)等,实现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学习由语言工具论向文化论转变,由单一课堂观向复合课堂观转变,[10]使隐性的文化课程教学趋于“显性化”,与大学外语显性课程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11]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和品质化,形成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是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国际化水平的必行之路。广西高校紧抓机遇,发挥地缘优势和外语资源优势,增设东盟语种为大学公共外语语种,以区域性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建构多语种并存的大学公共外语多元化课程体系,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升级,提升高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⑥广西高校广大外语教师要树立新时代的课程观和课程衔接观,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升级过程中,与学生和学校职能部门形成“教、学、管”的多层管理机制,[12]使课程衔接综合化、建构化、情境化,营构课程衔接教与学的生态场,[13]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外语学科的建设,在国家和区域性外语教育规划的保障下,使之“兼容、动态、良性”发展。[14]
  注释:
  ①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郑州召开的全国高教处长会上的讲话内容。
  ②这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的是1985年5月通过的理工科本科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1986年3月通过的文理科本科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③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官方网站。
  ④2009年11月29日,东京大学教授金子元久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观点。
  ⑤2015年,夏谷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高中特色发展论坛”上的讲话内容。
  ⑥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讲话内容。
  参考文献:
  [1]沈骑.“一带一路”外语教育规划的四大任务[J].当代外语研究,2019(1):23-25.
  [2]张彪,彭庆华.我国少数民族边境口岸地区外语需求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103-108.
  [3]蒋妙瑞.应运发展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外语界,2008(5):5-17.
  [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2-37.
  [5]范宏贵.壮族在东南亚最亲密的兄弟——越南的岱、侬、拉基、布标、山斋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4.
  [6]范宏贵.壮、泰、老、傣族的渊源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3-58.
  [7]熊丙奇.大学牵手高中,“育苗”还是“掐尖”?[N].中国教育报,2012-03-29(3).
  [8]龔放.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10(6):17-20.
  [9]屈一泓.高校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衔接途径探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282-284.
  [10]陈了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英语学习的观念转变[J].教育研究,2017(4):91-96.
  [1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李霄翔.多层治理视野下的教、学、管集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外语,2011(4):4-8.
  [13]杨九诠.关于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8):10-15.
  [14]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21-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