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目标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 镭

  摘 要: 高校教学工作实施目标管理是改进和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制度保证,有利于高校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高校教学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科学制定指标体系,按“二上二下”的程序制定学校整体目标并合理分解到二级学院。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人本管理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目标管理 高校教学工作 二级学院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因而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迈入“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扩招也使高校在校生规模普遍大幅增加,教学工作的管理模式因而必须随之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借鉴企业对保证产品质量而实行目标管理的做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采用目标管理手段进行教学工作的管理[1],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缩写为MBO)是19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重视的一种管理制度。该概念最先由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实践》中提出: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每一项工作都应先有目标,再有工作,然后对目标逐级分解,并对完成目标进行过程监控和管理。
  实施目标管理是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制度保证。虽然目标管理的方法起源于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但实践证明,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学校一般根据其发展战略来确定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再将该目标分解到各中层单位,目的是将学校发展的总目标科学地转化为各中层单位的目标,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目标管理可以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实施目标管理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大众化的迅速发展,相当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单科性发展为多学科性、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服务面也得到拓展。为使全校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就要通过科学确立目标、合理分解目标来共同实现目标,从而快速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进动力。
  实施目标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干部队伍的科学管理与优化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中层干部任期制改革,建立中层干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择优聘用、合理流动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实行目标管理,由于权力和责任相连,有利于增强中层干部的责任感。
  实施目标管理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可靠保证。目前,各校都在研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将“十二五”发展目标分解至各中层单位,明确各单位完成目标的责任和时限。只有各单位完成了各自的分解目标,才能为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保证。
  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条件。要推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一是理清学校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分工,明确各自的管理权限和权责关系。学校层面一般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宏观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籍管理等,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院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如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专业方向,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教学进度安排等;二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到位,如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等,职数多少与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轻重有关;三是健全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必然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失控或混乱。
  2.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开展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行目标管理的难点所在。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品质量相比,人才培养质量有其特殊性也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长期性、综合性和隐含性。所谓长期性,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既体现在学生毕业时刻的质量高低上,更体现在其今后的长期发展潜力大小上,而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显然只能针对前者进行考核;所谓综合性,即人才培养质量由多方面的要素综合构成,如: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创新能力、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等;所谓隐含性,即人才培养质量往往不是直接表现为可以客观度量的指标,而是隐藏在学生内部的特质,需要通过一定的场合才能反映和折射出来,如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品行表现却是一般,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很好,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却一般。
  基于人才质量的以上特性,在目标管理中一般较少采用直接度量的指标,而是大多采用间接度量指标,从培养高质量人才所须的育人环境出发来度量人才的质量。这里隐含一个假设,好的育人环境对应有高质量人才的产出。这些育人环境主要有:教学研究成果、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优秀教学团队等[2]。
  3.制定过程。为使目标管理的各项任务能制定得科学、分解得合理、执行得有效,必须注重人的因素,调动和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制定和完成好学校管理目标同实现个人的正当要求密切结合起来。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进行,一般要经过“二上二下”的程序。“一上”指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预期,向学校申报各自学院在未来一个时期(一般以学年为单位)内的初步教学管理目标;“一下”指学校收集汇总各二级学院的初步教学管理目标后,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确定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二上”指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对自己“一上”时申报的初步教学管理目标进行修订、调整,再次上报给学校;“二下”指学校汇总各二级学院修订的目标,并与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进行比对,局部与整体有不一致之处再与相关二级学院协商,最终将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分解,正式下达给各二级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任务一旦下达就不能轻易更改,如属特殊情况必须更改,须履行严格的变更程序,由相关二级学院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更改理由并报学校批准。
  在“二下”阶段确定各二级学院的目标任务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客观上讲,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各二级学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同样的指标任务对于基础好的二级学院就较容易完成,而对于基础弱的二级学院完成的难度就大。这就会造成基础好的二级学院希望评价指标的绝对数值,而基础差的二级学院希望评价指标的相对数值(即增量)。为了保证公平,调动所有二级学院完成目标任务的积极性,可采用既考虑指标的绝对数值又考虑指标的相对数值的方法来分解确定各二级学院的目标任务,既不鞭打快牛,又不鼓励后进,实现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实施目标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由于各二级学院的目标明确,各二级学院的目标之和等于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这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容易监控,便于考核,保证了学校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但目标管理也有其缺点,如果操作不当,则不仅会影响到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两方面须注意:
  1.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可将两种模式相结合使用,即以目标管理为主、兼顾过程管理。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建立在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上,目标管理的侧重点在于结果,而过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目标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过程,如果只有计划和执行,而没有检查,没有过程的监控,则计划的正确与否得不到检查,决策的正确性也不能得到保障,更不能对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改进。因此,只有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目标管理的最大功效[3]。
  2.目标管理的刚性与以人为本的柔性相结合。目标管理指标任务的制定过程虽然经过了“二上二下”的广泛酝酿这一民主过程,但最后结果仍表现为一个个冷冰冰的刚性数字。目标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对于教学工作这一创造性劳动的目标管理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关注教学目标任务完成进展顺利的二级学院,及时总结其经验并给予鼓励,更要主动关心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二级学院,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信心,而不是目标任务分解完毕后就万事大吉、不闻不问,只等坐收成果。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做到刚柔相济。
  
  参考文献:
  [1]刘树明,李少华.高等学校目标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徐体高,胡效亚.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及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6):72-73.
  [3]雄杰.在高校目标管理中充分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8,(5):132-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