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研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磊
摘 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总结了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心理 就业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00万,加上各类技校、中专高中的毕业生,中国2009年的就业人口预计会超过2300万,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不到1200万。回顾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扩招造成过剩性失业、人才供需脱节导致结构失衡、经济危机影响招聘需求下降、学生就业能力差……对于今年将要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就业寒流”仍然是他们将要面对的既定事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学生就业相应的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调查学生就业心理是了解学生就业动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通过调查与分析,能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找出就业压力来源,为学校教育提供参考意见,为学生自身提高提供参考方向。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由兰州城市学院培黎职业技术学院团总支发起,以问卷方式进行,时间从4月27日到4月30日,主要针对高职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共计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内容包括对就业的认识、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择业目标等,基本情况如下。
(一)对于就业的态度与认识
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充满忧虑,只有4%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并且有90%以上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说明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学生都是了解的,并且从进校开始就在担忧这个问题。
关于个人对用人单位方面的认识,选项中基本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另有68%选择社会经验,46%选择学校名气,28%选择专业成绩,以及4%选择其他。问及就业中哪些证书比较重要时,普遍认为是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另有50%选择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46%选择驾驶证,24%选择“优干”“三好学生”证书。从这些数据看出,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方面存在着不少矛盾;当前较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使得学生对于求职中“其他”因素引起重视,并且“驾驶证”的选择也说明对求职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
关于个人就业意识,普遍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职业素质的提高与就业渠道的拓宽,另有58%认为要提高自身求职技巧。求职过程中最为困扰的因素是对企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42%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38%认为能力不足,20%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2%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对于自己最欠缺的素质,90%选择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8%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2%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认为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56%认为是技能认证,42%认为是考试证书,2%认为是实习经历。通过调查,困扰学生就业的明显因素是对相对岗位知识掌握不够和企业用人计划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职业能力、求职技巧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二)就业信息获取与途径
在调查中,有57%的学生认为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是较为有效的途径,49%在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材料,42%的人选择招聘会现场,25%由学校推荐介绍,23%由熟人介绍,13%寄发自荐材料。从主动介绍到各类招聘会应聘等说明应对市场供求双向选择的途径依然是就业的最佳途径,而网络招聘以其信息量大、涵盖面广的优点也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可见加强网络建设,扩展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实现就业,对于学生就业来说是效率较高的一种途径。
(三)就业选择目标
关于择业观念,96%认为应该先就业,后择业,4%选择自主创业,可见依据目前形势,普遍认为就业只能以一种“边走边看”的路线发展,只要能就业,专业的改变等就可以暂置一边。88%的学生认为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工作的稳定性,12%则认为是个人发展机会。51%的学生对从事工作的态度是待遇好稳定,39%则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另有10%没有特定目标,仍然在盲目摸索中。追求稳定已经成了既定目标,这点从逐年递增的公务员队伍就可以看出来。
关于就业选择,选项被锁定在了东部发达城市与西部发展地区,48%选择前者,52%选择后者,比例基本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吸引他们的应当是机会与待遇,而在西部个人发展的前景也是随着发展而发展的。对理想单位的调查中,政府部门备受青睐,62%选择国有企业,41%选择合资企业,另有37%选择外资企业,只有1%选择民营企业。政府部门、国企较为稳定,而选择外资、合资企业应当与较好的待遇有关。可见,工作的稳定与待遇的优厚依然是择业最主要的条件。工资选择方面,45%在2000-3000,42%3000-4000,11%1000-2000,2%选择了400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中的观念误区
守株待兔,不劳而获。调查中学生都意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只是一味苦恼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化解,要知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做好学业与求职双向准备,这将直接导致就业能力的缺乏。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是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就业观将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成功与价值的实现。不少学生在择业中角色错位,不是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是对就业单位和薪金期望值过高,从对东部发达城市与国有、外资企业的选择上就能看出这一点,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地方,对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不予理睬,最终会导致个人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与社会需求不对称;也有的择业价值观模糊,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较强,一味追求“待遇好稳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更不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还有的择业心态失衡,就业中急躁盲目,跟风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个人主见。经济的发展使“拿驾照”在校园成为一种时尚。有的学生认为驾驶证也是就业需要的重要证书便是盲目跟风的体现,要看准实际需要。
(二)就业中的能力缺陷
就业中的能力涵盖了求职能力、专业能力与社交能力等。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信息量少都是缺乏求职能力的体现。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盲目应聘势必无功而返。企业需要的是专业的、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人才,“一技在手,天下敢走”,专业能力是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中“社会经验”也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社交能力欠缺,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
三、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然后着手准备,有针对性地应聘,这样应聘的成功率就比较高。反之,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上阵,成功的几率就很小。调查中显示大多学生已然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准备“先就业再择业”,这其实是我们通常说的“骑驴找马”,虽说有些像缓兵之计,但却是顺应形势的选择,要经过一番磨砺才能变成真正的“千里马”。总之,要认清就业形势,珍惜工作机会。
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人人都要“待遇好稳定”,可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正确估价自己,调整不切实际的想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好干一行、爱一行的心理准备。到基层去谋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把即将到来的工作当做是提高能力、积累经验的机会。
(二)提高综合能力
很多调查显示对求职帮助最大的是平时学习、实践所积累的专业能力,事实上,与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是否匹配是企业决定是否聘用的核心条件。十年磨一剑,真正大展拳脚就是在就业之后。所以,既然做好了就业准备,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主要看的是技术,是实际操作的能力。当然,光有着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不够的,现行社会还要看个人的团队精神与思想品德,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集体意识,与他人团结友爱。再加上有目的的准备,例如事先了解用人单位背景、岗位要求等。在招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显示出一定的涵养,做人做事都光明磊落,不仅就业问题容易解决,而且终身受用。
(三)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调查中发现,求职最困扰个人因素中有42%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对于毕业生来说,就业服务网和校内广告几乎是就业主要的信息来源,这就要求学校要大力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就要建立较为全面的就业信息系统,扩展资料库,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及时反馈给学生各地各个岗位用人信息,实现就业的网络信息化。其次是要学习国外先进模式,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有信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另外就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主动地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