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 维
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些都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有效的方式。
初中的数学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但课堂只有45分钟,要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真正做到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我通过几年的尝试,发现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辅导、分层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原则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遵守全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不能偏爱优等生,对后进生要从心理上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障碍,教给他们学法,让他们树立自己一定能学好的信心。其次要遵守主体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能被动地灌输。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环节
1.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如何确定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菱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可让后进组学生了解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让中等组学生在探究菱形性质活动中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出结论;让优生组学生能灵活运用菱形性质解决较复杂的证明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层授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倾斜度。开始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由猜想开始,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后进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则由中等生来完成,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优等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课堂提问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
3.分层辅导。
课堂上的时间终究有限,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抓好课外的辅导工作。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从辅导形式上,可分为课间和课后辅导。课间辅导主要是对学生的个人辅导,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够听懂的疑难问题,在课间用最形象的比喻、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帮助学生度过知识难关。课后辅导是一种带有专题性的辅导,即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点进行分类整理、统一辅导,它通常带有针对性、指导性较强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优秀生的辅导主要是课后辅导。在辅导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及时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4.分层作业、练习、测试。
作业、练习、测试等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对课本上习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组合或改编,使之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布置的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教师要尽量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以统一订正,统一重新练习、巩固。对于优秀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批改方法。
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命题时,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不能一步到位。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可设计三道题目:(1)x2-9y2;(2)16x2-9y2;(3)16(a-b)2-9(a+b)2。
实践告诉我们,针对学生之间存在客观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法,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尝到成功喜悦,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