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理性回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 展

  摘 要: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与竞技性,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内容。教师在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时,要注意对其功能性、精神内涵、生活性与自然性进行理性的思考,让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活气息。
  关键词: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 现代学校体育 理性回归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探究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交相辉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未能有序地融入学校与社会中去,在广大的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到现代文明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处于弃旧而未迎新的相对真空期。民族民间体育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竞技价值与在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经济发展价值,都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不容忽视[1],提升对民族民间体育的认识,挽救和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是当务之急。
  国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年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新课标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民族民间体育进入现代体育课堂提供了依据。我们在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时,要注意对其的功能性、精神内涵、生活性与自然性进行思考,探索一条与现代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理性回归之路。
  1. 保持特性,传其功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流传于民族民间的体育游戏多不胜数,是我国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内容丰富、花样繁多,而且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竞技性,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和谐共处,以及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健康知识技能都有好处,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是一种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内容上的枯燥,以及趣味上的不足,更可以满足那部分被竞技体育置之门外的学生的需要。在体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有效地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充实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课程内容为投掷类时,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引导,如:壮族的投绣球比赛,仫佬族的打灰包,畲族的打尺寸游戏,等等。课程内容为跳跃类时,我们可选择壮族的跳桌活动,黎族、苗族的跳竹竿活动,民间流行的跳骆驼、跳绳活动,等等。在运用和使用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可对其进行改编,但应注意保持其特性,对其功能要运用得当,既要保持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又要符合于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内容开拓的要求,突出体现出其应用性特点,让游戏化教学更科学化、实际化,使其操作性更好,这是一种创新,是对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功能的拓展,也是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一种提升。
  2.探析内涵,承其精神
  现今的体育教育中所传授的多为竞技体育知识、技能,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艺而忽略体育中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很少有人追溯其文化内涵。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积累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和极其丰富的休闲和娱乐性的内容,其道德教育价值与民族认同价值不可忽视,体现出体育的人文精神内涵,始终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精神快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如仫佬族民间体育游戏抢粽粑、打竹球等,其中所体现出的“连结现象”就是一种体育的人文精神,通过连结的方式在相互保护、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情况下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参与者能够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快乐,直接促进生产力中“人”的发展,不是为了纯粹的技能提高和竞技的体现,而是为了促使参与者形成自然质朴、重情义、崇礼重教的民族性格。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精神内涵在学校中传承,有利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有利于专项化的体育游戏选择,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成运动技能的形成,达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
  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学校体育教育当中,是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理性回归,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尽一份责任。现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因为其流传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民俗性,很大一部分项目缺乏整理与挖掘,有些项目后继无人,有些项目甚至已经失传。我们应利用学校这一块沃土,让学校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基地,使民族传统体育能成为有源之水、有土之木,从此生根发芽,民族精神永存。
  3.体验过程,还原生活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萌芽与发展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其浓重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广泛的娱乐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密切组成部分。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成人的节日庆典。有些游戏项目在发展中逐渐完备,最后形成了竞技项目和杂技艺术,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成为社会体育中的一项。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满足民族的健身、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文化,由于活动鲜明的身体表征属性、参与者接触的频繁性、对情感和意志体现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得参与的人们很容易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锋、意志的考验,从而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达到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显著效果,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各民族真实生活的还原。“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这句诗深刻地反映出老一辈人心中的感慨,充满了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在回忆中,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游戏,如滚铁环、踢毽子、跳房子、放风筝、打陀螺、跳绳、滚玻璃球等,而与游戏玩伴结下的友谊,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生活历程,成了一生甜蜜的回忆。感叹当今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常使子孙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受,丢掉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
  体育游戏是启发青少年身心的最好教育手段,青少年参与各项体育游戏的过程,就是他们获得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2]。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学校中,让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找到生活的乐趣,从而学会去适应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既能促进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教育观念,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无论对于其日后的体育生活还是日常的社会生活,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体现出深广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抛开功利,回归自然
  如今,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竞技的高层面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争光”。而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时,所体现的功利性和竞争性,导致参与者必然大幅减少,身体运动的不足与身体素质的降低,让许多的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让原生态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课堂中,抛开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追求乐趣,在游戏的乐趣中自满自足,通过具有创造性和变化性的民族民间游戏活动来使学生体验动态时的欢愉感,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人格的升华,对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作用[3]。同时,让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在学校中传承下来,也是体育活动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符合倡导“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宗旨无形地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递进所在。因为,当今的体育运动,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学校,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在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其与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各民族经过不断的变迁与融合形成的文化风格与传统,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再回归到社会当中[4]。
  5.结语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指出的方向,是抢救、传承、发展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环境和途径。同时,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学校体育课,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还会勾起学生家长的童年回忆,从而产生学生、家长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当然,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不能代替现代学校体育课堂内容的,但我们要求的是互补、相融与和谐发展,让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文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综合分类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122.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07.
  [3]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80.
  [4]程斌.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2006,2:130.
  
  基金项目: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构建[广西教育厅200911MS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