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状态改变实质的新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井军弟
摘 要: 伴随着意识模型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进展,意识状态变化已经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新的热点之一。个体通常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可能会处于特定的意识状态,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意识状态会发生各种变化。当个体在心理上对另一种意识状态觉察的时候,意识状态的改变就会发生。在更宏观一级上,意识状态变化可以体现在个体不同的意识状态水平的差异。
关键词: 意识状态改变 兴起 实质 研究方法
一、意识状态改变研究的兴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意识研究出现了以物理学、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范式,以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实证心理学范式和以人本主义、现象心理学和建构主义为代表的理论心理学范式三股强劲的潮流。当前,心理学理论反思建设与意识理论模型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的看来在国内外心理学界又掀起一场意识研究的“文艺复兴运动”。[1]
意识状态改变研究是意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在临床实践中对意识水平与状态(经验)改变进行了深邃的分析和运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治疗中的释梦与自由联想技术在这一领域中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詹姆士用意识流的术语对个体意识经验变化进行了经典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意识状态变化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两大浪潮的推动下进行早期的实证与现象学研究,并取得重要的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意识模型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进展,在心理学研究中,无论是在意识的不同状态还是意识的内容方面,意识状态变化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
二、意识状态改变的实质
以现象学的方法对意识状态改变的实质进行阐释是这一领域研究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Ludwig(1966)对意识状态变化的概念、引发因素和特征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了经典描述。[3] Ludwig认为意识状态变化是由生理、心理或者药理学因素引起的任何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可以从主观上(或者对特定个体进行客观的观察者)认识到这些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在心理功能上明显地偏离个体在警觉、清醒意识时的特定标准,而这种标准的偏离往往通过个体内部的各种感觉、心理过程、思想形式特征的变化而表征出来。在引发因素方面,Ludwig认为意识状态的变化可以由四个方面的因素引起:(1)感受外界刺激的减少和(或)活动的减少;(2)感受外界刺激的减少和(或)与活动的增加;(3)警觉的增加和心理活动的卷入;(4)警觉的减少或重要功能处于放松状态(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理状态)。意识状态改变有以下特征:思维的变化,时间感觉受到干扰,控制的丧失,情感表达的变化,身体意象的变化,感知觉歪曲,意义和重要性的变化,难以说清的感觉、复生的感受与高暗示性,等等。美国心理学家Tart总结后认为意识状态变化是“个体明显感受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个体感觉到的不是一种量的转换,而是其心理活动的质有所不同”。[4]
在现象学研究的同时,伴随着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意识状态改变在心理生理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微观与宏观的研究。研究者在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运用现代科学测量技术,例如EEG、ERP、FMRI等,对广泛的意识状态现象从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力图揭示不同意识状态的生理机制和寻求各种意识状态与其实际功效的科学解释。实证研究为意识状态的界定提供了许多客观的衡量标准,提高了对意识状态的认识的科学水平。不同脑电波、眼动指标、血糖水平、警觉阈值、神经元功能簇指数等衡量指数对意识状态的定位和变化开拓了新的思路。例如,心理学家Kripper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进而说明个体的意识活动存在着不同状态间的转换。具体有:做梦状态、睡眠状态、入睡状态、朦胧状态、过度警觉状态、困倦状态、狂喜状态、癔症状态、分裂状态、退行状态、沉思(静修)状态、迷离状态、遐想状态、白日梦状态、内部扫描、木僵状态、昏迷状态、储存的记忆状态、扩展的意识状态和正常的觉醒状态。[5]
另外,也有学者从意识状态水平的角度对意识状态变化进行另一视角的研究,有学者将意识状态水平划分为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层次。[6]Schooler将意识状态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无意识状态水平,指的是意识的完全缺失。第二层次是意识状态水平,指的是体验到的各种感觉、知觉、情感、思想等。第三个层次是清晰的再次表征意识,即元意识状态水平,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意识状态水平的意识。[7]
从意识状态概念内涵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包含着广泛的心理内容。个体通常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可能会处于特定的意识状态,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意识状态会发生各种变化。当个体在心理上对另一种意识状态觉察的时候,意识状态的改变就会发生。在更宏观一级上,意识状态变化可以体现在个体不同的意识状态水平的差异方面。
三、意识状态改变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一些研究者在问卷调查、言语报告等方法的基础上,对生理和心理引发的意识状态变化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也有的学者从自我觉察的状态维度上对意识状态变化特征进行描述。这些研究有助于对主观体验中的不同的意识改变状态现象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描述。
对意识改变状态的心理生理学研究主要借助脑电图扫描器(EEG)、脑磁扫描计(MEG)、脑皮层电图(ECoG)、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MRI)等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大脑不同区域的脑电活动进行记录,同时结合拓扑学、非线性动力学等数学方法,研究者对不同意识状态变化与脑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不同意识状态的生理基础与变化规律。例如在上述研究技术的基础上,对大脑的微观状态分析和整体复杂性分析可以用来评估和解释潜伏在意识状态及其改变之下的脑功能状态。我们通过(ECoG)或MEG直接记录的皮层脑电图就可以推断脑微观和宏观状态的动态变化及大脑中的局部知觉的捆绑存在的动态变化和局部非线性动力性。
此外,一些学者运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表明,在大多数文化里,不同形式的制度下意识状态变化是一种普遍的、基本的心理生理能力。在意识状态改变的宏观研究中,也有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多重证据进行多状态分析的方法,其中包括从生物学、行为学、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在临床实践研究中,为了在实践中有效改善来访者的意识状态和经验,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一百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心理治疗各个理论流派在实践中发展许多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从不同的途径调整和改善了人的意识状态变化,进而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取得了好的效果。Corey总结了一些心理学主要流派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治疗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显示出临床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以行为疗法为例,研究者已形成了系统脱敏法、放松法、漫灌法、眼动脱敏和脱敏重新加工、强化技术、模仿、认知重建、坚定和社会技能训练、自我管理项目、行为排练等方法,对来访者的意识状态变化进行有效的改善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霍涌泉.意识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2]Zeman,A.Consciousness[J].Brain,2001,124:1263-1289.
[3]Ludwig,A.M.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66:225-234.
[4]Charles.Tart.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M].Harper San Francisco:A Division of Harp Collin publishers,San Francisco,1990,2.
[5]杨韶刚.超个人主义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6-57.
[6]Duval and R.A.Wicklund,A theory of objective self awareness[M].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2.
[7]Schooler,Re-representing consciousness:Dissociations between experience and meta-consciousness[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2,8:339-344.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理工学院科研项目(SLG0706)和科研启动项目(SLGQD0752)资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