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少波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对于小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发现与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和机动灵活性。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在此,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把基础知识学透、学深、学活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这里的奇就是创造能力,对于基础知识,我们要求小学生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达到熟练程度,使之转化成技能技巧,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例如,分数应用题:弟弟比哥哥矮1/4,哥哥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是哥哥身高的几分之几,哥哥是弟弟身高的几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分数意义,整体“1”的概念和分数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会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二、沟通知识联系,使之形成网络体系
  沟通知识的整体联系,形成网络体系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和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完一部分知识后,教师均要安排复习课与综合练习课,以达到复习巩固、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深刻化。
  如:“张老师傅生产一批零件,10小时完成总工作的3/8,要完成全部任务还需几小时?”对于这种应用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去理解,去列式,用比例题去理解去列式,以这种方法去表现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三、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的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想象才具有创造思维。因此,在分数的应用题教学中,针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抽象,隐藏知件多的特点,我们除让学生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外,还教给学生运用转化,假设、逆推方法开拓学生的解决思路,以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务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题的方法。
  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创造力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促进知识的增长与再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鼓励、引导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同一例应用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形成创造性学习。
  如:“一项工程,甲独做4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二人合做3天后,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完成?”学生可以改变问题:1、二人合用几天完成?2、甲工效是乙工效的百分之几?3、如果是甲先做5天,剩下的由乙做还需要几天完成?等等。经常进行如此的训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创造性学习。
  五、开辟多渠道,多角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超前学习,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超前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即让学生利用头脑里原有的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活动。超前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分析问题的过程,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但是让学生超前学习绝不能放任自流,而教师应该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从扶到放,从教到学,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尝试,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的地方多分析、思考,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解决各自的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在独立学习过程中,解决了一些问题,发现了一些问题,等等,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勇于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争论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指导他们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克服思维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3.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许多事实表明,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时,往往不是凭逻辑思维,而是靠直觉顿悟。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圈子,从而培养他们直觉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引导进行合情合理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
  4.大胆假设,培养思维的新异性。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得益于超常规的大胆假设。教师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改变常规思维程序,敢于假设,朝着与原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探索、思考问题,往往会使学生领悟出新奇、美妙的结论。学生从假设到产生新意的结论,都离不开思维的创新,培养了思维的新异性。
  比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古老的题目: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算了很长时间,就是算不出来。此时,教师问学生:“这道题难在哪里?”学生回答说是鸡与兔的足数不同。教师又说:“那我就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这道题如何解呢?”在教师的巧妙提示下,学生找到了解题方法:如果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那么总足数应为90只,多出26只足都被兔子提了出来,因此兔子应为26÷2=13只。大胆的假设,标新立异的思路,迸射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5.求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索,寻求新颖独性、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周密总结,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所解决的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过程,无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总之,为培养适应现代社发展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