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感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 巍

  摘 要: 本文从语文学科渗透、挖掘资源、课外活动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教学方法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怀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就会明确责任,和谐相处,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业,对社会予以回报。
  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感恩教育的阵地
  1.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渗透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上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致使一些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两。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感恩。因而,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只教书不育人,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谈何容易。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勇担重责,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培育爱国精神。
  2.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感恩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辩,让学生演,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1)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2)说一说。学了课文后,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3)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他们的心扉,飞扬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4)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学生产生心理换位,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知恩图报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超越自己,寻找教师的专业尊严[J].人民教育,2006,(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