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芮 斌

  新教材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趣味形式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教材、对数学有亲切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数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不再是学生外的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让数学接近生活,让数学课堂唤发活力。
  一、找“数学”――数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谈到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导入动物生日会。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等问题。我在放手让学生模仿统计过程中,有些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到了“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在评价每一小组展示的各种排法中,有的学生想到“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是要横排队齐、竖排队齐”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又如教学《认物体》、《认数》、《认钟表》、《有趣的拼搭》等课时,我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二、“做”数学――数学的活动化
  新课程的另外两个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数学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保持静态,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子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的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这里的“做”数学有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例如《10的加减法》,课中我让学生抛出10个花片,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我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把13个苹果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学生在扮演“客人登记员”角色摆动动物头像的操作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创造”出了从左往右和右往左横排、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和斜排等多种排法。
  三、“玩”数学――数学的趣味化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要地位,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第一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例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课首我创设了“森林运动会”场景,动物们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奔跑比赛,让学生猜测谁跑不快,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组织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堆一堆”、“数一数”、“搭一搭”等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全课。又如《认位置》课中,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后,我在每一小组四个学生的桌子中央放一本书并在旁边放一支笔,让学生说说笔在书的什么方位,学生说得不一样,在争执中轮换位置观察,体验到了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再如《加和减》等课课尾设置一些“对口令”、“钻山洞”、“白兔搬家”、“蚂蚁找窝”、“出题考考大家”等游戏活动,寓知于趣,学生没有了重复练习的单调感。
  四、“问”数学――数学的问题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超出规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内容亦无妨。
  例如数学《十几减九》,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1)13-1-1-1-1-1-1-1-1-1=4;(2)13-3-6=4;(3)10-9+3=4;(4)13-10+1=4;(5)因为9+4=13,所以13-9=4……又如《分一分》的“想想做做”、“可以怎样分”,我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得到了多种结果:(1)按蔬菜、水果分;(2)按红色、绿色分;(3)按有柄、无柄分;(4)按我们吃它们的根、吃它们的叶、吃它们的果实分……后几种回答超出了我预料,虽然不一定标准,但闪现了创新的火花。再如《统计》课中学生把附页中的花剪下来分色理一理后,师生在评价按红花5朵、黄花4朵、蓝花3朵、紫花2朵分类整理的学生作品时,学生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楼梯”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是学生思维的精彩“意外事故”。
  五、“用”数学――数学的实用化
  新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遇上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新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数学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只有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学《有趣的拼搭》课后,我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材料任意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模型;又如《统计》课后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再如《3的认识》课后让学生摆3根小棒,学生竟能摆出60多种图形;《认钟表》课后让学生说说星期天每一整时在干些什么……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是一种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将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