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于陈述性知识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少斌

  摘 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学习陈述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这很难和新课程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将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则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探究式学习 陈述性知识
  
  教学活动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觉、积极的认识活动。中学生是教学领域中积极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在师生交互影响、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学生主要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即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重大突变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长才干,立志向、树理想,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1]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与理论性,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去感知有关事物,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观察。在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时候,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能根据教学要求不仅观察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抓住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观察更加全面和深刻。如他们在做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时,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方面和各种主要的细节,能分清主次、发现因果关系等。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死读书而考高分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他们也正在被社会淘汰。而灵活多变型人才的需求量正直线上升,这也就给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自行学习、自主思考,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根据现代知识观,人类的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因此,学校教育应围绕知识的学习来展开,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形成各种技能,发展智力,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生活的人才。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是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3]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步入高中后的最大学习困难在理科上面,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成倍增长,所谓的难度则突出地体现出来,而难度的产生是由于理科的学科特点导致的,那就是概念的成倍增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及多个概念的相互混淆。奥苏伯尔根据言语材料学习的特点曾把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学阶段,二是保持阶段。[4]高中教师在学习上述理论的同时也在苦苦寻找与高中教学方法的结合点,努力将高中教学方法科学化,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的价值。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在大多数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限制,接受式探究居多。新课标的实施也鼓励学生的探究。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一、探究式学习应注重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最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化学课讲完物质的量浓度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探究作业:
  如果你想配制0.1mol/L的CuSO4溶液480ml,你将做哪些工作?配制前的准备(如准备什么规格的容量瓶,溶质用无水硫酸铜还是胆矾)你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容量瓶有无480ml的,无水硫酸铜和胆矾哪个获取更容易,纯度更高,你配制的溶液做什么用途,你需要什么样的称量仪器,等等)?你打算从哪些渠道了解这些信息(《中学化学》杂志、化学手册、化学用品公司、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写一篇短文,汇报你获得的信息,别忘了注明这些信息的确切来源。
  由于这个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学生必须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
  设计一个铜与硫酸反应的实验。(问题解决)
  探究实验现象与硫酸的浓度有什么关系。(实验:变量定性分析)
  探究反应后溶液的颜色(蓝、深蓝甚至黑色)与硫酸的浓度有什么关系。(变量定量分析)
  研讨:具有什么特征的物质才是电解质。(概念澄清)
  从以上范例中亦可以看出,发现式探究也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变量分析、概念澄清、文本解读等。
  从一个探究活动持续的时间来看,有的探究可能用不了一节课的时间,有的则可能需要几周(如观察钠在空气中放置的最终产物,寻找出规律),有的甚至要持续大半学期甚至一年(什么样的措施对治理污水特别有效)。
  二、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并非只有学优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信念是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5]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中)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三、探究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间的关系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从概念的学习、摸索到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发展的:学生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地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地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在高中新课标的研究性教学中影响力尤为明显。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与指导老师,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己解决经费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导师只起到“遥控”的作用,这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6]

  四、在探究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皮亚杰重视合作,十分强调这一点);(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而且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五、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艰辛之后的成功更快乐,更迷人。”“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就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是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是最有意义的。当然,学生完成探究的课题只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教师的了,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教师的悉心指导,探究的学生就会小有成就,人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与他人共享,都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和评价,这也是探究学习的很重要的方面,不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白费,就要有有价值的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如判断或决策应在充分掌握证据和信息的情况下有逻辑地作出,使用仪器往往比直接观察更加精确,探究中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受他们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影响,等等)。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3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1-119.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山西:群众出版社,1986:152.
  [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7.
  [5]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80.
  [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7-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