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艳琴 高文婷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目前,除个别偏远农村学校外,几乎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就实施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随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早期,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和西部部分省(市)的城镇中小学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条件,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实现。有条件的学校,由于课程定位不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就非常随意,开设与否、怎么开设,随意性较大。当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与师资时,不仅没有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反而显得十分随意,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
2.教学内容零散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有较为完备的、统一的课程内容。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除进入课改实验区高级中学外)一般都是以一定区域(省或单列市)的教研部门进行编辑出版。根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与编排形式来看,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更谈不上教材内容的大致统一。许多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选择、知识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水平方面把握好难度系数,小学、中学内容不仅重复,甚至有的小学教材比中学教材的难度还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在无法选取选择到理想的教材,只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自己确定,导致教师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随意性就更大,其课程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3.课堂教学矮化
由于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内容不系统,加之其尚未进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就成为学校最冷落的课程之一。从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知道到底教什么、如何教,信息技术课堂就成学生聊天、游戏的课堂,从而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疑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产生了抵触情绪。信息技术课程无用论便在人们心中逐渐萌芽,导致个别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有取消信息技术课程的倾向。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1.准确定位课程
成熟的课程必须有坚实的学科理论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到底是什么,还需要广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研究、实践,以使课程理论的指导性更明确,操作性也更强,建立完备、科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理论体系。根据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关系,应明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建立明晰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体系,准确划分各学段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使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都心中有数。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适合大多数地区教师实施的教学方法体系。因此,建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体系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2.规范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开设是课程良好实施的重要控制环节。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与课程实施不规范有直接的关系。规范课程实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课程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齐”与“开足”不是体现在课表上的,而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上好每一节课,为本学科发展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2)课程文件与课程实施同步。课程的实施者是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教学观念的教师。他们对课程文件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教材的理解水平各异,导致静态的课程文件与动态的课程实施产生矛盾。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规范课程开设的重要工作。
(3)确立课程实施者的地位。无论从宏观的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还是微观的课程实施,只要是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课程实施者都应该享有平等实施条件和相关待遇。在许多地方,一些管理者为了“刺激”“考试”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将学校课程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等级课程实施者享有不同的待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其他学科正常的发展,不仅不利学科课程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严把教材质量关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如何开发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我们认为严格教材审定制度和扩大教材选用权是开发高质量教材的法宝。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也属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相结合的课程。由于其特殊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一般由省级教材审定委员审定通过,就会形成既是教材编写者也是教材审定者的双重身份,出现教材质量无人有效监管的局面,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要开发出高质量教材必须规范、严格教材审定制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的选用权虽然下放到地(市)一级教育管理部门,但是,往往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或为了区域教材统一,一些适合本地区教学、得到学科教师认可的教材进不来,相反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却强加给课程实施者,不利于课程的实施。因此,进一步扩大教材选用权的改革是开发高质量教材的法宝。
4.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培养合格公民重要前提。教育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体系,造成了考试科目畸形发展,不考试科目难以发展的局面,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所学科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而促进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所遭遇的困境应引起各级教育管理、科研部门、学校,以及教师的高度重视,需要认真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总结。唯其如此,方能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又好又快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