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傲慢与偏见》中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韬

  摘要: 作为简・奥斯汀的传世名著,《傲慢与偏见》以婚姻为其中心议题,描述了四对男女的感情经历,情节与人物行为均萦绕在此主题之上。在这错综复杂寻找幸福的经历中,各人物的人格教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以人格形成的过程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简・奥斯汀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小说的创作背景,结合小说中四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并追溯其根源,分析了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她们人格形成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家庭教育在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人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部分通过对小说中四位女性不同结局的比较得出启示,即只有达到人格的成熟,才能更好地追求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人格
  
  一、十八世纪社会背景
  
  正如中世纪传奇之于贵族阶级,民谣之于人民大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中产阶级的产物,更多地反映的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人格。
  十八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结构也随之重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中产阶级。在这一时期,英国小说开始全面崛起,小说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时在英国全面盛行的是批评现实主义小说,大多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主要内容。而在乡村中过着平静生活的女作家简・奥斯汀却没有过多地受到工业革命及当时小说流行趋势的影响,独辟蹊径,“凭借实实在在的描述、真真切切的情感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或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有一定的高雅品味”(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语)。她的作品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没有慷慨激昂的感情抒发,只是通过一场场的舞会,一次次的串门,一顿顿的家宴,以及无数次的闲谈、散步,来表现“茶杯里的风波”。虽然奥斯汀自己提出她所创作出来的世界可以被解释成一个“两英寸长的小象牙片,我用一把好刷子在它的上面努力工作,但是在花费了大量劳力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小的”(1861年12月16日的信件)。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正如托・巴・麦考莱所说:“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要数简・奥斯汀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①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很好地体现人格教养影响个人婚姻幸福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视到中产阶级的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更能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和婚姻幸福的影响。
  在小说的一开始,奥斯汀就安排了一场班纳特夫妇之间的家庭对话,并指出:“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同时又不拘言笑,变幻莫测,真使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脑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②寥寥几句看似随便的评价,描绘了班纳特家的家庭环境,并将读者带入了她严峻而委婉的反讽世界。
  
  二、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人格特点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把“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我国一直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就是把父母亲教育子女作为其“天然”的责任,而人们也把“没家教”的讽刺挖苦作为最大的人格侮辱。法国思想家卢梭从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也极力强调在家庭中由父母亲对子女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再没有什么图画比家庭这幅图画更动人的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画那么一笔,也就把整个图画弄糟了。”④由此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繁荣一种文化,也可以毁灭一种文化。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人们谈吐文明、举止有礼、待人热情,更能折射社会现实,衡量一种文化的发达程度。洛克在其《政府论之论政治社会或公民社会》一文中宣称:“最初的社会是夫妻之间的社会,并由此萌生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社会……”⑤受其影响,英国著名作家与诗人安娜・拉蒂西娅・巴鲍得在她的《文娱说教的人》中写道:“最初的社会形态称之为家庭,这是其它任何社会形态的根源。从家庭中可以孕育出良好的秩序、美好的感情,以及互助的风气和有远见的章程……”⑥因此,在塑造一个国家良好的文化、经济、政治氛围时,家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关键作用,则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得到体现。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⑦这里所说的教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育来完成的。德国哲学家坎特有句名言:“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⑧而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开始得太晚,且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差距,最多只能为孩子们提供所谓的“教学”,即“文理科领域内的各种”知识。⑨因此,家庭教育由于其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成为了教育大厦中最为重要的基石,在个体生命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置换的作用。而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历史上曾有大部分时间被剥夺了接受学校公共教育的权利。对这一群体而言,家庭教育似乎成了她们获取知识、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群体身上显得尤为突出。汉内・莫尔曾说:“对于妇女来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而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家庭生活是妇女最合适的天地。”⑩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公认的良家妇女形象是温柔、顺从,不能抛头露面。尽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妇女们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个男权占主导的社会中,妇女的顺从仍然是当时社会一个重要的潜规则。因此,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女孩们是否遵循社会道德,成为了评判她们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另外,人们的婚姻观、金钱观、价值观等一系列观点和看法,都能在家庭教育中追溯到一些根源。“人有什么样的人格结构,便有什么样的人生观”;{11}“人的人格结构,不但可以左右思想和感觉,而且可以左右人的行为”。{12}而“一个人的人格成型于童年,后来的成长不过是展开其业已定型的人格结构和历程”。{13}因此,最初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人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奥斯汀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予以了特殊的注意。因为她觉察出,女孩向成人阶段转化的能力,和她从母亲那儿接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14}在《傲慢与偏见》中,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同样因为母亲的智力缺陷和父亲的玩世不恭而吃尽了苦头,班纳特家的女孩子们却因为吸取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2.家庭教育对伊丽莎白人格形成的影响
  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也是班纳特先生最为喜爱的女儿。在与班纳特太太的一次谈话中,班纳特先生曾声称,伊丽莎白是他们唯一有自己头脑的女儿。尽管这番评论惹恼了班纳特太太,我们还是要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伊丽莎白的聪慧。母亲愚蠢粗俗,成天唠唠叨叨,大惊小怪;父亲性格古怪,一方面喜欢插科打诨,好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苟言笑,对家庭事务漠不关心。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伊丽莎白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分析观察事物,凡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伊丽莎白是与父亲最为亲近的女儿,父亲对她人格形成的影响因而也就最为深刻。在家里,班纳特先生鼓励她机智而活跃的谈话――班纳特太太则认为这是“粗野的谈话方式”――然而出了家门,班纳特先生却没有给予她任何指导。父亲的这种教育习惯,导致伊丽莎白养成了“在咖苔琳夫人看来很‘冒失’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达西的眼中,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15}在父亲的影响下,伊丽莎白也喜欢对人对事开玩笑。在麦里屯的舞会上,达西出言伤了她的自尊:“……冷冷地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伊丽莎白“却满有兴致地把这段偷听到的话去讲给她的朋友听,因为她的个性活泼调皮,遇到任何可笑的事情都会感到兴趣”。{16}她这种爱开玩笑的性格也为达西作了“宣传”,加重了他的出言不逊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傲慢形象,并逐渐演变成阻碍两人关系发展的鸿沟。

  此外,伊丽莎白去罗新斯作客,正如班纳特先生参加尼日斐花园的舞会,都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情,以客观冷静的眼光,欣赏眼前发生的一幕幕闹剧。在去尼日斐花园参加舞会时,班纳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及几个年纪小的妹妹们在众人面前出尽了洋相,“伊丽莎白觉得她家里人好像是约定今天晚上到这儿来尽量出丑,而且可以说是从来没有那样起劲,从来没有那样成功”,而班纳特先生则“……没做声,站在那儿袖手旁观”。{17}如同班纳特先生,在罗新斯吃饭时,伊丽莎白也采取了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态度,用犀利的眼光戳穿了咖苔琳夫人“礼贤下士”的虚伪表象,一眼洞穿出她自命不凡及居高临下炫耀的本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伊丽莎白所受的家庭教育,即为她“以父亲的玩世不恭为榜样,被迫进行自学”{18}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母德指引,在开头困难重重。
  在认识韦翰之后,伊丽莎白便被韦翰的迷人魅力所吸引。而韦翰对达西的恶意中伤,则更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直到达西的那封长信,伊丽莎白才有了第一次的心灵震动,才使她开始真正反思自己对达西的偏见及对“真正教养的无知”。{19}最后达西对丽迪雅私奔事件的热心相助,终于使得伊丽莎白打破了对达西的偏见,继而发现自己内心对达西的真正感情。然而,这么重要的转变过程,伊丽莎白却找不到人可以倾诉。因为她清楚地“知道除了吉英以外,家里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她甚至顾虑到家里人都会讨厌他,哪怕凭他的财产地位,也是无法挽救”。{20}而吉英也因为彬格莱先生的关系,没能与伊丽莎白分享到她对达西感情的升华过程。在这种环境下,伊丽莎白被迫独自一人面对所有的事情,自立而又自尊地维护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立人格的核心是思想独立”,“唯有真正有自己思想的人,唯有真正能够坚守独立见解的人,才是真正独特的人”。{21}在咖苔琳夫人气势汹汹地找她谈话,要求她保证不与达西缔结婚约并贬低她的出生和家人时,伊丽莎白进行了不卑不亢的回击:“你姨侄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旗鼓相当。”{22}这样的回击,既维护了自尊,又维护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从伊丽莎白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固然很重要,母德的缺失,也可以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和智慧得以弥补。虽然一开始会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明智的判断力,还是可以从缺失的母德中,从大有缺陷的家庭教育中,找到其中较为适当的方面,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
  
  3.家庭教育对吉英人格形成的影响
  班纳特家的长女吉英,生来温柔贤淑,美丽善良,总是想到人好的一面,曾被伊丽莎白评价为“那样好心,那样处处为别人着想,真像天使一般”。{23}出生在一个缺乏正确家庭教育的家庭里,吉英虽然“没被班纳特夫人腐蚀,但也缺乏任何确定的生活方向,她的头脑从未受到训练,因而她缺乏辨别力”。{24}在她所谓的“好朋友”彬格莱小姐背叛了她之后,她还维护说:“珈罗琳不会故意欺骗任何人,我对这桩事只能存一个希望,那就是说,一定是她自己想错了。”{25}对于任何一个人,她都是“从最好的方面去想吧,从合乎人情事理的方面去想吧”。{26}也正是由于这种辨别力的缺乏,她一直受到彬格莱小姐虚假友情的蒙骗,从而丧失了与彬格莱发展爱情的最佳时机。而她“缺乏任何确定的生活方向”,即过于含蓄内敛的性格,则使得彬格莱的好朋友达西对她的感情造成误会,导致她差点完全失去彬格莱。在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长信中,他曾说道:“可是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令姐当初的风度及其洒脱,即使观察力最敏锐的人,也难免以为:她尽管性情柔和,可是她的心不容易打动。”{27}作为家中长女,吉英无意中会肩负一些类似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也为她的性格中增添了一份坚忍和含蓄。多亏了她的坚忍和忠贞,以及伊丽莎白的帮助,才得以弥补她这些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而造成的人格缺陷,使她与彬格莱先生终成眷属,并仍然愿意相信彬格莱小姐是好人。
  吉英非常漂亮,这一点被她母亲班纳特太太经常挂在嘴边,而吉英本人则是对此保持低调,并不恃貌傲物。对吉英的谦逊,伊丽莎白非常赞赏。事实证明,班纳特太太的多话唠叨,也差点为吉英失去爱人“助上一臂之力”。彬格莱先生的好友达西曾认为班纳特太太话语过多,不适合做亲戚。班纳特太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多嘴,而我们从这一点却可以窥见,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话多是一种很不得体的行为,而拥有一位这样多话的亲戚,也是一件没光彩的事情。因此,如果女性想通过婚姻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家庭教育对丽迪雅人格形成的影响
  班纳特家的小女儿丽迪雅,是受到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的典型例子。由于备受班纳特太太的溺爱,丽迪雅很小就进入了社交圈。从咖苔琳夫人口中我们可以得知,上层社会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即只有当年纪较长的姐姐嫁人之后,妹妹才能开始进入社交圈。然而,由于班纳特太太的纵容和溺爱,丽迪雅和姐姐们一起,出席各式各样的舞会和社交场合,并惹出了一大堆的麻烦。
  丽迪雅是一个头脑简单、任性轻浮的少女,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做出了与韦翰私奔这一有辱家门的事情之后,还沾沾自喜,以此为荣,对母亲说:“噢,妈妈,附近的人们都知道我今天结婚了嘛?我怕他们还不见得都知道;我们一路来的时候,追上了威廉・戈丁的双轮马车,我为了要让他知道我结婚了,便把我自己车子上的一扇玻璃窗放了下来,又脱下手套,把手放在窗口,好让他看见我手上的戒指,然后我又对他点点头,笑得像什么似的。”{28}做出这样令人难堪的举动,一方面是由于丽迪雅的无知,或更确切地说,她的“傻大姐”个性,更重要的是,源于她所受到的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在丽迪雅与韦翰私奔后,伊丽莎白曾涌着眼泪说道:“说起来真是骇人听闻,一个人居然怀疑到自己亲妹妹会不顾体面,不顾贞操!可是我的确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也许是我冤枉了她。她很年轻,又从来没有人教她应该怎样去考虑这些重大的问题;半年以来――不,整整一年以来――她只知道开心作乐,爱好虚荣。家里纵容她,让她尽过些轻浮浪荡的日子,让她随便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轻言盲从。……”{29}这一段话,直接点出了丽迪雅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受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的真正来源。班纳特太太爱慕虚荣,她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为几个女儿找到合适的丈夫。当她认识韦翰之后,立刻被她的外表所蒙骗,并计划将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他。当韦翰诱骗丽迪雅私奔结婚后,班纳特太太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们回家省亲“高兴得要命”。{30}班纳特太太确实成功地将一个女儿嫁了出去,可同时却也将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渊。班纳特太太这种是非不分的智力上的缺陷,以及本身作风不检对女儿们的影响,在丽迪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父亲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她完全没能在心智和人格上达到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丽迪雅所受的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毁了她的一生。
  
  5.家庭教育对夏绿蒂人格形成的影响
  小说中还描述了另一位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女性,她就是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绿蒂・卢卡斯小姐。与班纳特家的姐妹们不同,夏绿蒂是有才无貌也无经济基础的典型代表。事实上,夏绿蒂所受的家庭教育,比起班纳特家的来说,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卢卡斯爵士退休后,收入确实不怎么丰厚,但是他“接人待物总是和蔼可亲,殷勤体贴”,{31}更重要的是,不像班纳特先生,他很关心自己的儿女们。与班纳特太太相比,卢卡斯太太则有着更多的美德。她性格温柔,与人和善,虽然是班纳特太太的好友,却不像班纳特太太那样喜欢唠唠叨叨,说东道西。因此,夏绿蒂生长的家庭环境称得上是比较健康。然而,夏绿蒂既没有可人的外貌,又没有青春年华做资本,即使她有着众多美德,在那个时代,也很难找到一个既健康又有经济做后盾的婚姻。她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使她希望追求有爱情的婚姻;而她的家庭背景,又使她很难找到一个有经济保障的婚姻。当精神需求同物质需求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她只有抓住了婚姻这根稻草,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女人。柯林斯不懂真爱,低俗却又自命不凡,只是想娶一位好的家庭主妇,为教区树立榜样。这种想法与夏绿蒂“想找一个储藏室”的想法大有相似之处。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开始了毫无色彩但也稳定舒适的家庭生活。

  从夏绿蒂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卢卡斯家既没有政治背景,又没有经济背景,因此,他们教给女儿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洞察世事的基础上,一定要务实。夏绿蒂曾说:“……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32}这从某些方面说明,比起伊丽莎白,夏绿蒂的人格中缺少了“自立”的品质,她把婚姻的幸福看成是个机会问题,而不像伊丽莎白一样主动维护自己婚姻的幸福。而这归根结底,可以看成是夏绿蒂的务实人格主宰了她的思想。夏绿蒂觉察到,没有财产而又无法获得财产的婚姻,即使有甜美的爱情,也是不会长久幸福的,没有强大经济基础作后盾的婚姻必然走向痛苦和失望。同时,她也深知,没有财产的人,如韦翰,需要有丰厚嫁妆的妻子;稍有财产的人,如彬格莱,需要吉英这样漂亮的妻子;而有巨大财产的人,如达西,则需要美貌与聪颖并重的妻子伊丽莎白。因此,能抓住柯林斯这样一个“食物储藏室”,对自己而言,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务实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夏绿蒂务实的人格特征,这也是十八世纪大多数英国妇女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形成确实起着重大作用,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吉英的坚忍使她重新等回了彬格莱;伊丽莎白的智慧和勇于承认错误使她赢得了达西。她们虽然没有在母亲身上得到多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开头的困难重重,顽强地达到了人格的成熟,这就使得她们的命运与丽迪雅有了天壤之别。丽迪雅鲁莽、自私又愚蠢,是她母亲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的牺牲品,也是她悲剧人生的根源。
  小说的另一女主人公夏绿蒂,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更倾向于寻找物质保障。为了寻找一个可靠的有物质保障的丈夫,她牺牲了自己。她所受的家庭教育教会了她寻找一个不为物质发愁的婚姻,却输掉了她寻找爱情的自由和能力。
  奥斯汀用她特有的细腻,描述了不同的婚姻,体现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本文通过对主要人物成长环境及所受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根源。正如弗洛姆所说:“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家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种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了昨天、今天,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明天也将继续体现下去。
  
  注释:
  ①托・巴・麦考莱.转引自B・C,骚赛姆.1968:122.
  ②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4.
  ③顾明远.1998:381.
  ④卢梭.转引自杨宝忠.1985:21.
  ⑤约翰・洛克.转引自刘思派译.2007:401.
  ⑥Michelle Levy.2008:27.
  ⑦L・A・珀文.2001:467.
  ⑧坎特.转引自刘长茂.1991:269.
  ⑨Michelle Levy.2008:31.
  ⑩汉内・莫尔.转引自朱虹.1985:236.
  {11}邓晓芒.1996:87.
  {12}冯川.1997:118.
  {13}许绮.2004.
  {14}朱虹.1985:342-343.
  {15}Janet Todd.2008:68.
  {16}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12.
  {17}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119-120.
  {18}朱虹.1985:343.
  {19}William J. Fitzpatrick.1996:21.
  {20}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414.
  {21}王诺.1999:36.
  {22}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395.
  {23}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155.
  {24}朱虹.1985:343.
  {25}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138.
  {26}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157.
  {27}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224.
  {28}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350.
  {29}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315.
  {30}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348.
  {31}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19.
  {32}简・奥斯汀.转引自王科一译.1991:25.
  
  参考文献:
  [1]Levy,Michelle.笔者译.Family Authorship and Romantic Print Culture[M].Hants:Macmillan Distribution Ltd,2008.
  [2]Todd,Janet.笔者译.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艾伯特,罗伯著.周善宾译.简・奥斯汀:将梦想嫁给文字[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邓晓芒.人之境――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M].昆明:昆明人民出版社,1996.
  [5]冯川.弗洛姆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简・奥斯汀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8]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9]珀文著.周榕,陈红,杨炳钧,梁秀清译.L・A.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1]威廉,费兹帕克著.张洪莲译.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Simon&Schuster国际出版公司,1996.
  [12]许绮.人格与家教[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121-124.
  [13]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约翰・洛克著.杨思派译.政府论之论政治社会或公民社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15]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6]骚赛姆,B・C主编.简・奥斯汀:批评的传统.麦凯依出版公司,19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