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殊家庭中幼儿健康人格培养与家庭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的人格培养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恰当的家教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保证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发展。但是在一些特殊家庭中应该给予怎样的家教方式才能让这些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这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家庭;家庭教育;健康人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004-02
  据相关新闻报道:20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12岁男孩吴某持刀将母亲杀害。“为什么要杀死妈妈?”“妈妈不好。”这是小吴在杀死妈妈后给出的答案。他是一个留守儿童,半岁时就开始被爷爺奶奶照看,所谓的情感沟通往往通过电话来连接。最近一则则的新闻触目惊心,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式家庭、再婚家庭、父母残障家庭出现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可能性普遍较大。这些犯罪已经严重的干扰了社会稳定,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家庭的早期教育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孩子入学后,家庭依然是孩子强大的精神家园,依然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研特殊家庭中幼儿健康人格培养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于家庭教育承担人的范围再定义
  因为特殊家庭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或者不能担负起监护责任。而孩子的监护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必将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这些监护人在照顾未成年人饮食起居的同时,还将担负起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并且,对于特殊家庭,社会或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教育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二、特殊家庭提供给青少年的家庭教育
  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它的基本标准可界定为:个性良好、处事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适应能力、情绪稳定、乐观进取。现代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格应该具备三种力量,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笔者认为,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情感渗透力的培养,塑造健康人格
  儿童时期,因为血缘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与父母之间会形成良好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的深浅决定着将来父母对孩子的规劝能力。但是,留守儿童或者是其他特殊家庭,父母对儿童早期的陪伴和关爱的力度不够,势必会造成青少年时期的严重叛逆。即使父母对孩子再好,再是苦口婆心,孩子仍然会我行我素,置之不理。所以幼年时期给予的关爱特别重要,幼儿成长的早期(1~5岁),建议父母尽可能在家陪宝宝,或者在离家不远的附近工作,这样可以较多的陪陪孩子,给他更多的关爱和引导[1]。如果父母缺席,孩子的培养任务就落到其他监护人身上,其他的监护人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能一味的宠溺,更不能无限的放任。教养的同时,要教孩子学会感恩,这并不是压制孩子让他委屈讨好监护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一般行事会更加有分寸,即使叛逆,也不会做出让人特别难以接受的行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到了青少年时期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父母也绝对不能对孩子暴力相向,他们已然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拳脚相向、强制性的压制孩子的心理、激起孩子激烈的反抗,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父母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耐心,潜移默化的灌输自己的原则,敏感的孩子会慢慢的转化自己的思想,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但仅仅由于幼年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变成凡夫俗子,有的却成为栋梁之才”。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的确有差异,家长或监护人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智力特点才能找准孩子智力发展的方向。人一生中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在出生后的四五年内最为关键。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不失时机的给儿童提供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坚韧意志力的培养,塑造健康人格
  意志力在幼儿发展阶段较少体现。但是如果孩子缺乏意志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表现出专注力不够,心浮气躁,对工作虎头蛇尾,心理素质薄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较容易表现出恐慌不安,甚至不堪压力,自杀轻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监护人可以有意识的对孩子的意志力进行初步培养[2]。实践证明:真正的人才不但要有很高的智力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实践中还要养成坚毅顽强的品质,并表现为坚强的道德信念和顽强的道德意志。苏轼在评价张良“桥下拾履”的故事时说:“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于此可知,在强健的意志力控制下的忍耐素质是实现某种目的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加强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塑造健康人格
  无论何时,社会适应能力都是衡量未成年人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幼年时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家长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来发展幼儿的社交能力
  亲朋好友的经常造访、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2.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可以使幼儿更快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宽容大度,温和坚韧,助人为乐。言出必行,诚实守信,语气中肯有力,落落大方等。这些美德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才会在孩子身上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严禁枯燥的说教,否则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锻炼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的最好锻炼方法就是给孩子提供不同的环境体验。在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在这些环境中最重要也是最痛苦的当属失败体验,如果孩子能够忍耐痛苦,并在痛苦中向失败挑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会是他一生的财富,极大地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
  总之,特殊家庭的孩子生活上很不幸,社会应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而孩子的监护人一定要承担起监护的责任,如果实在承担不起,可以求助于政府和社区,一定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逆境成才难能可贵,但是还是要呼吁社会对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多一些关爱和包容,让他们同样的盛开在红旗下。
  【参考文献】
  [1]郑晓芸,曾昭镇.组织材料活动 培育幼儿健康人格[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王家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