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工作的说理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练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在于说理,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说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取得较高的效果。
  
  一、以诚相待,因势利导
  
  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必须建立一种真诚信任的友谊,能够在思想上进行交流,这是获得说理良好效果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一种方法、态度和艺术。
  第一,要诚实守信,广交朋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诲人”,必须善交友。没有可信赖的友谊,说理就很难奏效。交朋友,一要以诚相交,肝胆相照;二要平等相待,平易近人;三要多多益善,既交“益友”也交“损友”。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的道理渗透到各个层次中去,使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团结和带领大家共同进步。第
  
  二、要注意把道理讲实在,不“训人”不“骗人”。人要诚,心要直,语言必须实在。能不能讲真理、说实话,直
  
  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讲道理的效果。把道理讲实,就是不骗不哄,实实在在地讲清大道理。“骗”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它不能使我们得到任何教益,而最终失掉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宝贵的东西,即信誉。第三,要讲究语言的表达技巧。理靠“说”而达于心,从实际效果来看,直说、干说有时不如巧说、趣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是一个人谈心,有的人可以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而有的人则话难投机,一谈就崩。如果找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与语言表达技巧有关。要做到交友诲人、能言善导,就要使自己的说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即运用生动的事例、鲜明的对比、恰当的比喻、精辟的典故,通过周密严谨的逻辑力量和凝练的语言,去启迪人们的思想、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使大家听之有趣、学之有识,思之有理,行之有据,从而使人心驰神往,情通理达。
  
  二、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讲道理,应区别对象,因人而异。这首先要熟悉对象,如不能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你就失去了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即使再有希望和才能,也难以成功;而要想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就必须深入基层,和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人多接触、多交流、多调查、多访问。
  熟悉了工作对象,从而区别对待,关键是要研究和掌握不同对象的心理特点,即个人的性格。这主要包括气质、兴趣、能力、性格等几个方面。其中,性格是个性的核心。人的个性各不相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这直接影响制约说理的效果。
  掌握和研究不同的对象特点,其目的就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使说理达到最佳效果。对于性格开朗、思想基础较好的人,说理或批评宜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的人,对其讲道理要多用平易、启发式和层层递进式;对生活阅历浅、盲目性大、易受感化的人,说理宜用参照式,即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烘托出要讲的内容,使其在别人的对比中感到某种启迪,促其自省和奋进;对思想敏感、上进心强、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同志,可以通过共同探讨问题,启发其自我教育,达到批评和说理的目的;而对平时自尊心重、踏实、较为谨慎的人,出了问题,而只要间接或侧面提醒一下,就能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痛改前非;对平时不大在乎、大大咧咧的同志,可以促使其回心转意。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了解熟悉不同对象的特点,就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使说理艺术得以充分发挥。
  
  三、就事论理,情理交融
  
  要以理服人,靠事实说话,就需摆出事实,讲清道理。不要搞大话、空话去说教,真正做到就事论理,事理合一,把事办好,道理讲透。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说理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事论理,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首先是对事实要客观。即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故意夸大、缩小事实,作出具体、全面的分析,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阐述“实事求是”的含义时指出,“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讲的就是论理的道理。如果不学习理论,又不去作艰苦调查和深入研究,仅仅靠“习惯”办事,照“本本”说理,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建立同志之间的感情,重要的是要平时发自内心。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你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的眼中,非常敏感。如果你平时都是“高高挂起,不关心他人”,到找人谈话的时候再做工作,就是道理讲得再好,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平时关心同志,建立感情和信任时,必须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这样在讲道理的时候,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景交融、以理为主,使说理更富有摄取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