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因碰撞而灵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云

  一、引言
  
  语文课精彩纷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鲜活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数精彩的生成,但同样每一堂课也有许多遗憾。
  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为了某些问题各执己见,争得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嘴滔滔不绝,那情景真让人为之振奋,但最终却多以“老师是这么说的!”“书上是这样写的!”“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少数服从多数!”等话语收场,使得“赢”者悻悻,“败”者心不甘却又无语。
  见此情景,我常常想起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有人曾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性的由来。中国古代书籍排版是竖行,从上看到下,头也随之上下点个不停,一边看书,一边点头,似乎在说“是,是,是”;而西方的文字排版是横行,从左看到右,一边看,一边似乎在说“NO,NO,NO”。中国现代书籍已经改成横排了,但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仍需作不懈的努力。
  其实作为教育者来说,让学生学会说“NO”,学会“挑战”,也许比让他们背诵一篇课文、会写一课生字更重要。因为学习重要的不是学到的知识,而是学到知识的方法;重要的不是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有没有被尊重,甚至大胆突破;重要的不是所教的知识必须记住,而是对这些知识的独特感受之处。
  语文课堂中的碰撞无处不在,若教师学会挖掘“挑战之美”,整个课堂将会充满智慧火花的碰撞,精彩的生成也会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在挑战中不断突破,更进一层;会在挑战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会在挑战中获得思想,学会走有自己个性的道路。
  
  二、挑战课本,体验求索之美
  
  课本是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课本是权威,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如《莫高窟》第二自然段介绍敦煌莫高窟里精妙绝伦的彩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学第二自然段时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实际上,课文后的练习四:“照样子,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一题已经出示了:第二自然段: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即可用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来概括)。教学这一环节,在细读课文后,有许多学生认为用第二句话“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更准确些。接着学生就针对课本的对与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位学生回答:第二自然段讲述的是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对的。”我肯定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又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第二自然段讲述的是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你真棒!敢于向课本挑战。”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还有一位学生回答:“第二自然段讲述的是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我点头说:“有道理……”真是一石激起千尺浪。“用哪句话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更为准确呢?让我们咬文嚼字,推敲一番吧!”我再一次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再读课文,寻找依据。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第二句话更为准确,因为第三句话中讲‘有……有……还有……’可见彩塑之多。”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第二句话更为准确,因为第三、四句话写的就是彩塑鲜明的个性、各异的神态。”一位学生回答:“我也认为第二句话更为准确,我从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感受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你用朗读来表现彩塑鲜明的个性,各异的神态吗?”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读好句子。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搜集处理信息,加深理解,发展思维。最终,学生认为第一、二句话皆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文章主要讲述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一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认为第二句话还不够准确,将‘这些’换为‘莫高窟’就更准确了。”我不禁大声喝彩:“棒!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用心去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凭借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创造性地开发使用课本,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体验求索之美。
  
  三、挑战教师,追求平等之美
  
  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第三小节写羊皮筏子上共有六人,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作者看到小小的羊皮筏子上竟然坐了六个人时的惊奇,我利用“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把六个数字读得急促,语调逐渐上扬。大多数学生在兴致勃勃地练读,只有一位学生紧蹙眉头,似乎欲言又止。过了一会儿,他红着脸鼓足勇气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里不应该这样读!”霎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大家都用惊异的目光朝他望去,我也不由得一愣:“说说看?”“我认为作者这时是远望羊皮筏子,对羊皮筏子上的人肯定看得还不够清楚,刚才像你说的那样读显得太肯定了,我觉得应该读得慢一些,显出作者是远远地费力地分辨才是。”他的这一番话确实有理,同学们也是连连点头。我感到羞愧,但马上领悟到这不正是一个教育的契机,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吗?顿时我的心中坦然了,马上补充道:“你说得对,思考得很深入。是老师错了,对不起大家,教师向大家认错。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按照刚才这位同学的想法再去好好地朗读体会,如何?”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书声。
  这堂课由于对我的挑战,气氛变得格外轻松,因为有了身边同学深入思考的榜样,全班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整堂课学生的脸上始终荡漾着灿烂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当思维迥异、个性张扬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活力四射,即充满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四、挑战同学,展示自信之美
  
  一个课间,我班的一个“小调皮”在课外阅读资料中读到一则有趣的故事,拿给我看,并要我对人物作出评价。那篇短文讲的是一个真实而奇特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会战中,法军伤亡惨重,战备又不足,指挥官临时抽调一个胆小士兵充当炮手,由于慌乱,未加瞄准就放出一炮。德军阵地在东北方向,炮弹却飞向了西北方向。这使指挥官大发雷霆,但没有想到这发炮弹却击中了远处森林中德军的一个秘密弹药补给基地,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爆炸,而法军也抓住时机大举反攻。于是这场会战以德军的失败载入史册,进而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结局。
  “小调皮”问我,如果你是军事高层领导,该如何评价这位胆小的士兵?这位士兵是否应该受到嘉奖?说实话,这个问仓促间还挺不好回答,刚好上课铃响了,于是我灵机一动,把“球”踢给学生,看到他们的“球技”怎样?问题一出,如投石入湖,学生思维活跃,手臂举成了森林,那种劲头大出我的意料。学生分成两派,一类同意嘉奖,另一类当然是不同意嘉奖。而我当即把他们分成两派,让他们辩论。异议双方争执得相当激烈,学生一个个脸红脖子粗,语言的潮水一次次溢满小小的课堂,活跃的思维如音符跳动在学生的双眸中,燃烧着成长的激情。有些学生认为不该嘉奖的理由是:奖励他就等于鼓励胆小;奖励他难以服众,因为士兵的技术太差;士兵浪费了极为宝贵的炮弹;士兵违规操作,打中德军基地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另一些学生认为该嘉奖的理由是:没有士兵的这发炮弹,法军可能在凡尔登会战中失败;这发炮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士兵不仅应受嘉奖,而且应受到最高嘉奖;士兵虽是误打误中,但他的战绩是卓著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双方辩论的整个过程让我激动,谁说弟子不如师,学生说得太好了,他们的智慧一下照亮了我“昏暗”的思路,让我汗颜。学生才是学习的人,让学生挑战学生,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怀疑、批判、创新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展示自信之美。挑战的结果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新课标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将挑战进行到底,使学生敢于、善于发表意见,教育教学还愁不丰收吗?
  
  五、挑战自己,实现突破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
  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拨动这根琴弦,让他们学会挑战自己,奏响心音?我思考了很久,实践了几番,终于有所感悟:每个学生都不同,课堂上统一的提问或点拨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触动,反而很易形成思维僵化或随众思维。于是我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每堂课之前,学生按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期待值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在课堂中,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另外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课后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作一个小结,写几句“课堂随感”;每篇新课结束后,抽时间进行交流评出最佳表现者、最有创意者、最有进步者。
  开始时大部分学生摸不着边际,但几次之后,情况明显好转。在我的有意引导、成功的积极示范及竞争机制的催化下,课堂中虽免不了磕磕碰碰,但确实已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蓬勃生机,个性化的创意、多角度的思维喷礴而出,让人为之喝彩的一个个镜头接二连三地涌现。
  如有学生在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提问:“我想知道当天鹅群破冰成功,庆祝胜利之时,那只领头的老天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个提问真是峰回路转,当学生在一片喜庆激动的氛围中再回过头来看那只顽强的老天鹅时,说出了一番番精彩而深情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我耳边。他们在这一回头的片刻,更深地理解了当生存受到威胁时动物所激起的本能,更深地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蕴藏在人和动物身上的无穷潜能。学生的提问虽然完全打破了我的教学流程,但教学的收效却远胜于本来的构思。
  又如有学生在学完《黄河的主人》后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随感:“生活就像这滔滔的黄河,充满了险恶的风浪,只有充满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人才能战胜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这些点点滴滴的智慧的结晶不都是学生挑战自己所收获的累累硕果吗?不都是学生突破自我的一次次伟大尝试吗?挑战让他们学会了脚踏实地,学会了积累,也学会了思索、体验、品味和感悟。
  
  六、结语
  
  “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还有问题。”
  ……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会绽开美丽无比的思维之花。当为人师者听到这一声声挑战,也会绽开美丽无比的思维之花。当为人师者听到这一声声挑战,欣赏着这份碰撞之美会多么欣喜。
  牛顿说过:“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不仅仅是谦虚,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只有超越“巨人”,才能有所突破;只有比“巨人”高,科学才能有所发展。当学生也学会了挑战,说明他已经有了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可以成功的话,他便有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会给他的人生旅途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他更有自信,更有价值。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请鼓励你的学生挑战吧,因为他们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栋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