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四性”体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丽华

  摘要: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基础知识学科,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现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体现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体现生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注重体现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学习能力能动性主体性生活性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良好工作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新要求。作为培养国家和社会优秀人才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物理学科作为初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加之当前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物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质的飞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实施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培养良好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教学在实现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要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四性”的培养,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注重体现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观点碰撞、情感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调动一切课堂教学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趣事例,如向学生讲解“手抓子弹”、“阿基米德检测皇冠”等有趣的物理现象和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向学生演示“白色光透过三棱镜变成七色彩虹”、“改变电阻器长短与灯泡亮暗”等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二、注重体现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中能动学习知识的客观个体,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转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单一教学模式,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和引导者,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科学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进行引导,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利用天平称量质量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实验操作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活动。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实验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有一定认识,然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操作的方法和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主动实践、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提升动手能力。
  
  三、注重体现生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进行知识探究的基础学科,教材中的定义、现象等都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和广泛应用,如“将鸡蛋放到盐卤里检测卤汁的咸淡”、“路程问题”、“雨后天空中的彩虹”、“家用电路的设计”等,可以说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时时处处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融合,设置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探究的内容、要求和方法,让学生带着目的性进行有效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实效。如,在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我改变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我让每组学生带一块厚海绵,用木块、铁钉做一个实验小桌,发给学生每组一个大砝码,再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然后按步骤进行操作。学生记录下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受压的面积有关的结论,自然而然引出压强的概念。这种教学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注重体现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形成品质的高级形式,是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的直接表现和重要体现。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知识的汇总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围绕具有一定学习难度,内容联系广泛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综合性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广度进行思维活动,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做学生解决问题的包办者,而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维活动,让学生有进行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教师要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实时、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正确性;对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性的评价,实现有效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学习“密度”知识后,我向学生提问“有一个质量为10千克,体积是2立方分米的铜块,请求出这一个铜块是空心还是实心。”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质量、体积、密度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测定出铜块是空心还是实心。在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解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解题能力,促进了思维发散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