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作业中渗透STS教育的初步设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红英 史立平
摘要: 高中生物作业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关键词: 高中生物作业STS教育渗透
一、高中生物作业现状改革需要STS教育理念指导
高中生物作业是学生完成生物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阶段生物知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应用于实践的尝试,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教师对学生初步学习的评价手段及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有误,把作业等同于习题。高中生物课堂内外布置的作业大多是课本上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而且数目多,难度大,重复率高。这样的习题作业使学生挣扎于题海中,使生物学离生活、社会越来越远,大部分学生对生物作业失去了兴趣,从而使生物作业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使作业成为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很明显,这样的生物作业违背了生物科学的本质涵义,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标准》[1]中对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提出了“注重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人文精神”等要求。因此,作业的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STS教育理念为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设计基于STS理论的创新型高中生物作业是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响应新课程的重要举措。
二、STS教育开展需要在作业环节中渗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STS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STS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教材和教学各个层面都有渗透。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应通过STS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观察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STS教育实施的难点。虽然课堂渗透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但是高中生物课每周只有三节,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能在课堂上做的实验绝大部分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不利于进行探究式教学,从时间和教师讲授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说,均达不到STS教育的目标。
生物课程中实施STS教育需要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访问、调查、实践和模拟等活动都要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所需时间无规律性,内容具有不定性,组织难度大,不可能安排在每周三节生物课内。实践证明,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仅靠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STS课程注重课堂外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学校教育中最直接的实际情境应用就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三、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特点
(一)作业目的多元化。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不但要考虑生物科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要考虑多元化的目标,即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科技素养目标等。STS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作业目的是:
1.让学生在完成高中生物作业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让学生了解技术对自然及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4.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并会处理、分析、运用和分享信息。
5.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参与这项事业。
6.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等。
(二)作业内容紧密联系STS教育内容。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中选择: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广泛联系生活、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2.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3.著名生物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发明过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4.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与前沿问题等。
当然,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STS教育的内涵,不断地去发掘。
四、渗透STS教育的高中生物作业类型
(一)STS信息收集与交流。
STS信息收集与交流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生物科学前沿动态、生物科技成果、生物科学技术作用于社会的实例等方面的资料,并交流STS新闻。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举行“生物科技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后作简要介绍,并对自己作简短评价。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STS黑板报和手抄报,并在学期末进行STS信息评选活动。这样的生物作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培养学生自主了解生物STS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二)开展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制作、小实验。
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微观形态下的,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制作小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习“细胞结构”[2]时,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组制作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位置和比例,还要搞清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STS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三)STS专题讨论。
因受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有些STS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易讲清楚,但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普遍感兴趣又乐于接受的内容提出辩题,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方,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各自的分析理解,充实论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辩论会。例如,学生学习完《探索生命》[2]这一章的内容后,教师提出“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利还是有弊”这一辩题,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正反方进行STS专题辩论会。这样的辩论式作业,即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由于作业以辩论会形式展现,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社会调查。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加强生物学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或让学生选择给定的STS社会调查题目,设计一些小的探究性社会调查。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3]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亲戚或邻居或是朋友的家庭(每人至少调查两个以上的家庭)遗传病情况,调查结果按遗传系谱图的绘制方法绘制成图,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并用学过的知识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规律。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能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中真切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其参与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合作意识。
(五)STS实验探究。
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索和验证。教师应针对某一生物学知识点,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探索。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市场上常见的不同功效的洗衣粉,每人至少选择三种,按照实验要遵从的等量、条件控制、对照等原则,实验不同功效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去污效果,验证酶的专一性。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对于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塑造,以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六)编制STS习题
高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应用领域,而应用领域的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有条件让学生一一去亲自实践。教师编制一些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紧密联系的STS习题,同样能起到STS教育目的。应用性的STS习题作业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下题:
2001年4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预报,4月21日,《焦点访谈》栏目又率先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我国政府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时,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此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等亦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防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出现,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当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是的因素有哪些?
(3)列举出一个简单的生态农业模式。
(4)简单解释什么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3]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作者蔡红英系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