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玲玲 陈素萍
摘要: 文化渗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目前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存在“一边倒”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而对用英语介绍和传播本土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现状并就如何挖掘教材资源、课堂渗透、课外活动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现象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本土文化语缺失对策
一、引言
教高厅【2007】3号文件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通过学习英语,学生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了解世界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用英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外语学习的本质
Widdowson(1983,转引自张为民、朱红梅,2002)指出,语言学习要确立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学习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其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往是无所不在的,英语所呈现的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与汉语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社会形态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使得英语教学本身成为中国学生的一种跨文化交往活动。外语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但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即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肩负介绍外来文化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推介中国文化的责任。在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语言的时候,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每个学英语的中国人应该承担的任务。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
教语言必须重视文化渗透已成为绝大多数外语教师的共识,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是我们理解掌握英语的必备条件,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等同于对西方,尤其是英美文化的导入。张为民、朱红梅在2002年的一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只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不足以促进英语学习者们熟练使用英语工具进行成功交流。因此,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应该将“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增强向异文化者输入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视为外语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就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存在“一边倒”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而对用英语介绍和传播我们本土文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有的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趋势,不利于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培养。还有的学生虽然了解一些本土文化,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却显得力不从心,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上内容苍白,无法更广泛、更深刻地进一步交流,从而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机会微乎其微,在一些测试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成分也极少。
[案例1]阅读课
在一堂题为“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的课上,笔者曾经听一位同行老师这样导入新课:“What are the 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因为事先预习了课文,学生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紧接着教师又问:“By the way,what are the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学生想了想说:“The Great Wall.”(长城),有学生用汉语说:“兵马俑,圆明园,京剧。”还有学生说端午节,然后再也说不出来了。其实他们有些是不确定,有些是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表达。遗憾的是教师只是把学生给出的答案译成英语,并没有深入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象征中国文化的事物,除The Great Wall之外还有如:the Imperial Palace(故宫),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the Terra Cotta Wo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Dynasty(秦兵马俑),Confucius(孔子),Peking opera(京剧),taichi(太极),Tang Tricolor(唐三彩),paper-cut(剪纸),china(陶瓷)。甚至Lei Feng and His Spirit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Double Seventh Day(七夕节),Chingming Festival(清明节)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富有创造精神。这些无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教师只需在备课时多花点时间查查资料,把不懂的搞清楚,就能让学生有意外的收获。
[案例2]练习课
笔者曾要求学生在学“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前,用英语写一篇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短文为学新课作铺垫。从学生交来的作文中可见,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写了长城或春节,而对其他许多民俗、历史名胜古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中国特色的文化,少有提及。究其原因,学生要么不知道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么就是未接触过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形式。即使在描述所熟知的传统节日春节时,不少学生也难以用英语较完整且准确地表达出所选节日的各种礼仪和风俗。如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
As a Chinese,I think the Spring Festival is one distinctive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can be widely recognized.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festive time in China.This is the biggest and best-loved festival in China.It is full of joy,love,laughter and good will. People begin to prepare for Spring Festival long before the day.Goods associated with Spring Festival become best sellers at this time,such as meat,fish,fireworks and so on. People will also buy new clothes for Spring Festival,which means the new start of one year.The evening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lso very very fun.All the families sit around the table to have dinner,which is full of food.After that people will fire the fireworks. It is very noisy but full of good will.On Spring Festival,people will get up early,then many children will come and ask for candies.All the day will be full of happiness.
从上文可见,学生在描述春节时,提到的活动主要就是吃饭和逛街,似乎传统的节日风俗就这些,其实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挂红灯笼、除夕守岁、吃年夜饭的风俗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还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整个社会和谐甚至道德层面上的社会意义。中国文化的渗透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文化的渗透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结合以上案例,就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该教师对我们本国文化的介绍和教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应对四级考试出的测试题目,鲜有向学生介绍本土文化的内容,这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中国要融入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国。今天的每一位大学生,以后都可能成为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无疑是我们最常用的工具,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交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好语言的同时,渗透本土文化的教育是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四、强化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1.研究教材资源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虽不是唯一资源,但却是核心的课程资源。教材如同一扇“窗”,教师透过它可观察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出发,了解教材,研究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中内隐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的内容选择、结构体例、呈现形式,以及编者所传递的教学思想。在尊重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追求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个性化演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已经比较充分地意识到英语国家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教材带来了纯正的英语和西方的文化、思想、观念、哲学、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教材还注意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既了解外国文化又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渗透碰撞,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开阔视野,提高层次,促进文化的互相理解和融合,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但教材的“精致”,还需要教师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出有价值的线脉。现实教学中,教材中浓墨重笔的显性部分如课文、语法、任务或练习是“安全”的,教师会对它们进行“咀嚼式”的劳作,而教材中隐性的“施以淡彩”的部分,即潜藏于表面信息下,编制者的跨文化教学观等教育哲学则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平衡好外语文化教学和本土文化教学两者的关系,尤其要特别重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将本土文化渗透其中。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使教材在情境中的适应性最大化,使课程资源有价值地开发和生成。
2.课堂渗透:融本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语言是文化之载体,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以文化教育。这意味着让学生不仅要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土文化,二者并重,让文化背景赋予语言一大块“额外”意义。所以教师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要注意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To be bilingual,one must be bicultural.(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了解两种文化)。“Body Language”和“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都是很好的可以比较两种文化异同的生动事例。本土文化是本土社会诸因素的结果,中国人的谦让品德、儒雅风格、和谐思维植根于中国文化;西方人提倡的自我中心、炫耀风格、激进思维来自西方文化。“ambition”在西方人看来是自我精神、个人抱负的表现,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有野心的嫌疑。猫头鹰在中国文化中是忌讳,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智慧,这是风格迥异的文化现象。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学生既能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能领会中国文化的思维差异及其在英语中的表达。第二是翻译技能的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诚然,具有民族特色概念的翻译是英汉互译的一大难点,有些是因为在目的语中缺乏实物或者概念,甚至被称为是不可译的。但是,中外翻译界对此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Nida,1993;许渊冲,1984),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在翻译上多投入一点时间,系统地讲授翻译技巧,让学生在遇见不知道英文说法的文化事物时,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
3.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文化教学起到补充和延续的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文化教学素材的收集、话题讨论、问题的设计等工作。教师可根据教材中出现的某一个文化点,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化资料,运用已掌握的文化知识去识别和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被误解或忽视的交际失误现象,或者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实例和话题供课堂讨论使用。这样做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一是使学生养成经常翻阅英文书报的好习惯,使他们能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形下自然习得文化知识,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收听电视英语广播,参加英语角、竞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有关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教师参与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来指导外语学习与实践,寓文化渗透于语言教学和多项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五、结语
总之,语言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迁移,两种文化之间跨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缺乏中西文化底蕴,说出的英语,会造成误解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英语人才,更需要具有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在一些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对本国文化的介绍和教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不利于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平衡好外语文化教学和民族语文化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文化渗透,让学生在学好语言的基础上,增强对本土文化地位的认识,为进行国际交流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增1期.
[2]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
[3]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4]张宣,郑丽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其教改的讨论,宁德师专学报,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