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化”的初中科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杰志

  一、“情境化”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策略
  
  “情境化”教学作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景中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科学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科学“情境化”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初中科学是初中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科学课程的理念。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实际,为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应再停留于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而应更加关注新生知识,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也就是科学教学“情境化”。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应注重“情境化”的创设和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是指学科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教学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有效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和认知特点,把一定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某种认知情境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达到教学有效性。
  1.利用真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实例为基础,如此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笔者先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双手各拿住一张纸,相隔3―5厘米,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张纸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情境2:(动画展示)1912年秋季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之一“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离它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很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突然,“豪克”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结果两船相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教师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是生活经验情境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课题:“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
  【播放】各种各样的自行车。
  【讲述】它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力学知识,探讨一下自行车有哪些地方可以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1)脚蹬、把套、车轮外胎、刹车皮采用表面压制花纹的办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增大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握紧刹车把手,增大刹车皮与车轮钢圈之间的正压力,增大摩擦。螺丝旋紧,亦可增大压力,增大摩擦。需要转动的地方,在轴与轴套之间有滚珠轴承,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在轴承和机件连接的地方加润滑油,并使机件的接触面尽可能光滑,减小有害摩擦,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这是有关“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个片断,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精心选择的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生活常识和实验创设提出猜想、建立假说的情境。
  科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化”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科学原始现象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平台,而且能架设一座联系“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笔者创设了以“情境化”问题。
  师: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们在那个时候要吃什么?
  生1:吃汤圆。
  师:哪个同学会煮汤圆?
  生2:老师,我会。先在锅里放一定数量的水,用火把它烧开,接着把汤圆放到烧开的水里,再煮一会儿就好了。
  师:那怎么样的标准才算好了呢?
  生3:老师,只要有汤圆浮在水面上就好了。
  师:为什么汤圆会浮在水面上。
  生4:因为汤圆受到水的浮力。
  师:难道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生5: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也受到水的浮力,但随着加热,汤圆所受的浮力变大了,所以浮到水面上了。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汤圆刚放进去的时候,受到水的浮力;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它所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汤圆就浮在水面上了。那汤圆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大呢?到底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每一小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
  又如,在探究“液体蒸发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笔者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晾衣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初步猜想。
  设问:你自己晾过衣服或帮助你妈妈晾过衣服吗?
  讨论:运用你的经验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让衣服更容易晾干吗?
  (摊开、挂在朝阳处、通风、挂得开一些等。)
  师: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关蒸发的科学小问题吗?
  生:液体蒸发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我们提出了科学问题,接下来要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能建立哪些假设?
  生:液体蒸发的速度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至此,学生初步得出了“液体蒸发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基本猜想。
  3.科学课堂“情境化”教学应融入情感教学。
  情感性是情境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维度,情感性是指教学情境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优秀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凡的功能,在有血有肉的学习情境中,知识、思维与情感能有机地融合在事件中,因此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中,笔者可以以一个真实的“女大学生救丹顶鹤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一个课堂亮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设置问题情境,以真实感人的事件震撼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观看MTV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值得吗?
  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公开课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可可西里的故事,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
  情境一:介绍可可西里,亲近藏羚羊。
  笔者让学生看多媒体上的介绍和图片展示,并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达到图文、声情并茂的效果,让学生感知可可西里,感知藏羚羊生命的伟大。
  走进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作为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而且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周围没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空气稀薄,气压较低,氧气稀薄。

  亲近藏羚羊: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藏羚羊不同于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会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只要你看到它们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就能活得好好的。令人痛心的是,自1984年以来,藏羚羊遭到了最残酷的猎杀,因为在它们身上长着最优质的羊绒。
  情境二:播放可可西里的纪实短片。短片里有情感丰富、歌词优美的歌曲,唱得让人动心,心里有种别样的感觉。
  短片里还有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记录了人类是怎样杀戮藏羚羊,也展现了志愿者是如何保护藏羚羊的。
  观摩这节公开课的教师,课后对这一环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些人生的领悟。人文的东西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科学教材从不缺乏人文、情感的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去挖掘、去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
  科学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最鲜活的素材。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使科学课充满科学味,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三、科学教学中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有“情境化”的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再强调以知识为本位,课程应置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等背景中,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作业的内容与涵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教师应编制“情境化”的科学习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编制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验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举几例说明。
  例1.听听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出来。你认为播放的声音和你的声音相同吗?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会觉得不像是自己的声音,而听录下别人的声音却很像?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考查声音的传播及听觉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会很感兴趣地去解决它。
  例2.小明是一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傍晚,家里打开日光灯时,总要过一段时间,日光灯才会慢慢变亮,有时甚至长时间不亮;而在其他时间打开日光灯,一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此例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学生若要正确解答,就要把家庭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培养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的习题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解答此类习题,学生能养成科学态度,理解科学的本质,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化”的初中科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素养
  
  “情境化”科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化”的科学课堂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思”,提高学生创新的“智”,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拥有自主成长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浙江:浙江教育出版2006.7.
  [4]迟艳杰.教学意味平“生活”,教育研究,2004,(11),31-34.
  [5]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研究,2001.
  [6]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2.
  [7]许永强.教学情境也要打假教育科学研究,2005.
  [8]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