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五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柴剑铭
数学是一门有着无穷魅力且富有神秘感的学科,它的魅力就源于生活。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对一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其诱导。
如教师在讲循环小数的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学生便会深刻理解。
二、数学语言生动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师生间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没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如教师在讲授四年级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
数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让其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爱数学。
三、数学问题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数学原型。学生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活”的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材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教师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使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学生每天都要与时间打交道,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时间,而且能让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四、数学情境生活化
《国家课程标准》一再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生活化的情境导入,使之感觉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如在《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笔者先创设情景,让学生看电视,然后通过调查本班学生有关喜欢看不同片子的数据信息,让学生从中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让学生走一走,解决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相遇等抽象的、用几句话难以说清的概念。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这些情景华而不实。其实,以上种种形式都是新大纲的明确要求:“应用题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呈现形式要多样化。”这些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让他们以后在生活中更关注数学。
五、数学作业的可操作化
人们常误认为:笔头作业才算作业。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数学作业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呢?例如在学了《统计》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回家统计一下家里人喜欢吃什么水果,并制作成一张统计图或统计表。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统计的好处,并进一步理解了知识。同时,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乐中观察、悦中操作、动中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使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为生活
所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510.htm